家人眼中的张启发院士

  从小品学兼优 10岁进入荆州中学

  为了解从公安农家走出的科学家,昨日上午,记者前往张启发院士老家--公安县埠河镇新利村,途中问路时,不论十七八岁的青年,还是五六十岁的姨妈,都能道出张院士老家所在,可见其在乡亲们中的地位和其为乡亲带来的荣光。

  张院士家中共有四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三兄弟分别考入大学后,之后分别在武汉、长沙、南宁等地工作,留在老家的只有排行老三的妹妹张晓萍。因长年倾注于科学研究,又无暇照顾父母,加之老人习惯农村生活,老人一直在老家与女儿同住。

  顺着乡亲们的指引,记者来到新利村5组一处高高的院落内,漂亮的两层洋楼,果树掩映,居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在40年前,这里还是一间稻草、泥巴糊起的“壁子屋”。据张院士妹妹张晓萍介绍,院士本人极少回老家,母亲在春节时,就被弟弟接到南宁。说起大哥的求学故事,张晓萍说,除了有天赋,还是依靠他自己的勤奋。

  在张晓萍印象中,大她4岁的大哥从小就天资聪颖,在其4岁的时候,就背着书包跟着大一点的邻居伙伴上学,张启发就读于本村新利小学,成绩十分优异,深得老师喜爱。张晓萍称,当年小升初考完试后,大哥在家等通知,但暑假都快结束了,班上同学也已接到通知,就剩下他的通知书迟迟没到。“在班上成绩最优秀,怎么会没有通知书呢?”父母和老师又焦急又诧异,担心地问他是不是把哪道题做错了,还是题目没做完。张启发自己也很纳闷。

  “大概过了半个月后,大哥通知书总算来了,原来是被荆州中学录取了,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张晓萍说,那时候读书,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集体劳动上,能被“大城市”里的荆州中学录取,当地几乎还没有先例,而他却破了这个先例,当时院士还只有lO岁。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被全村人所关注。

  拒绝高薪诱惑 留美后毅然回国

  张晓萍说,张院士在初中念了2年,因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学业。1967年,只有14岁的张启发不得不回到家,与家人一起种地。当时,干活之余,他喜欢动脑动手。同队年龄相仿的邻居,都喜欢到沟渠捉鱼摸虾,寻求乐趣改善一下生活,他却对当时的收音机非常感兴奋,整天鼓捣,也常因此被父母数落。

  “当时在农村,初中学历者极少,回家一二年后,村里安排他做民兵排长,后来村里小学差老师,大哥自然也被选中,开始在新利小学当老师代语文课。”

  张晓萍说,大哥能有今天的成就,还得益于一次机会,这也是其求学路上最大的一次转机。“在小学当了两年老师,大哥就接到村里的通知,说他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但要参加在县城举行的考试,要他好好准备。”

  为了真正跳出“农”门,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白天到学校教书,上完课后回家自学。张晓萍说,那时家里穷,也没有电,大哥每晚学习时都要将一灯煤油点完方才上床休息。“由于长时间被煤油熏烤,当时他半个脑袋还出现了脱发,后来才慢慢长了起来。”

  1973年,张启发如愿考上了华中农学院黄冈分院,成为当时公安县屈指可数的第一代大学生。3年后,张启发从该校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在武汉华中农学院本部,开始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1982年,院士成家后,继续前往美国深造,4年后婉拒美国科研部门月薪2000美元的邀请,毅然回到了母校,拿着每月几十元的工资,从事他喜爱而执着的科学事业。

  不忘回报家乡 回家必定转农田

  据张晓萍介绍,自大哥留校任教、从事科研后,回老家就极少,一直与同校从事科研的嫂子扑在事业中。父母大人一则习惯居住在农村,同时也是考虑到在武汉儿子无暇照顾,坚持留在老家,好让儿子心无羁绊,潜心工作。

  据张晓萍称,除了回家看望父母,院士极少回来,哪怕春节都扑在工作中,“我们打电话给他,都要在早上7点半前,或是晚10点后,否则联系不上。”

  “他回来滞留的时间也短,最多不过两天。每次回来都必定要转一下农田,看一下作物长势,非常关心农村现状。”张晓萍说,虽然大哥从事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但他非常关心环保,经常询问施用的农药和成本,作为他的相关科研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据介绍,当看到村级道路仍是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农民拖肥车子无法进村,从不计名利的张启发非常感慨,不忘回报家乡。当镇里准备修建村级公路时,他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科研奖金和积蓄,给予捐助,并积极前往相关部门争取资金。经他的多方努力,2007年,由埠河通往雷州的泥巴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

  张晓萍告诉记者,院士平时都非常低调,从不张扬。修建公路时,镇政府为感谢他所作出的贡献,便把通往自己家的一段200米的路段,也修成了水泥路,方便了数十户村民。这2年回来看到后,他还因这“特殊化”很是不安。“每次回家探亲之前,都要和我们通电话,要我们千万别惊动了镇里村里的领导,有时邻居都不知道。不过,只要他回来,在农田里总能找到他。”

  作风一贯严谨 对他人乐善好施

  说起大哥的性格,张晓萍并不忌讳用“有点怪”来形容。她说,院士不仅在科研治学上格外严谨,生活中也凡事格外认真,“有时让亲人都难以接受。”

  据介绍,院士的家庭可谓科研之家,爱人在华中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做研究,女儿现继承其衣钵,在美读生命科学专业博士,岳父岳母也同为武汉大学教授。他在实验室里的严谨作风,也或多或少带到了生活中。

  “大哥的小车用了十几年,车辆不仅没有外伤,也从不见灰尘。他开车时总是不紧不慢,回来后也常常要求晚辈们,骑车不要赶急,注意安全,对于自己和其他人都是责任,并说自己这么多年,没有行车违章纪录。”

  张晓萍说,作为院士的大哥从不计名利,对后辈要求极为严格,但对亲人对他人却乐善好施。据介绍,得知上大学的女儿要买手机,院士始终没同意,训斥女儿不要乱花钱,凡事要节俭,但他却资助了张晓萍大女儿上大学的所有费用。

  4年前,张晓萍的女儿考上了三峡大学医学专业,家境一般的她正在为高额学费发愁。得知外甥女考取了大学,张启发主动要求资助,并一直资助了其大学5年。不过,对于后辈毕业之后寻找工作,张启发拒绝借助其影响,一直坚持让他们自闯天下。

来源:荆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