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发展策略

中职学校发展的策略

贵州盘州 汪德旭

我在前一篇论述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文章《中职学校生存空间分析》中谈到,应用型大学转型较慢给中高职留下了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市场;高职办学质量不高给中职留下了用武之地;企业重视成本为中职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席之地。中职学校如何用好这难得的生存空间寻求发展,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

中职学校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为制造业培养优质技术工人,二是为服务业培养继续深造的学生。急躁的同志可能会说,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呀,但为什么生存空间还是越来越窄了呢?细心的同志可能就会看出我的定位。针对制造业,中职可以为他们培养技术工人,但要是优质的技术工人;但对于服务业的工作岗位来讲,更需要工作者的文化修养,一个中职学生和一个大学生比较,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一般来说差距是比较大的,在服务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修养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一样的社会信誉,所以对于服务业来讲中职生还是考虑升学为好。关键是中职学校对自己的定位和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困境的问题?以此提供以下几个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紧跟企业中级工用工需求,培养企业喜欢的技术工人

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职业素养高的人。多次深入企业调研,企业反馈的意见是更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对企业的忠诚、吃苦耐劳的毅力,至于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来实现。而且很多生产线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操作的便捷,不少产生岗位的操作没有太复杂的技术要求。因此对中职学生来讲也不是没有就业机会,虽说自动化程度高,但自动化生产中中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还是有不少的,特别是一些制造业。作为中职学校来讲,关键是培养好学生的品德和专业基础,为企业提供快速能用的工人。

二、部分专业可与企业实行混合制,共同培养人才

混合制是当前职教改革的一种尝试。山东作为国家的试验区,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探索出了一些经验。给困境中的中职学校一些启示,作为困境中的中职学校,争取政府的支持作些体制改革也是一种发展策略。公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混合制。现在县县办职校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关心中职教育的同志都会注意到,现在县级职校处境艰难,拼命挣扎,热门专业如一根救命稻草,往往一哄而上,但很快又纷纷落马,处在一种挣扎式的低质量办学活动中。此时地(市)级政府不应该再用市场竞争原则了,应该出面调整布局,主动组织协调校校混合形成集团,发挥教师和基地资源优势。都是公办学校,不存在资产流失,人事问题也好处理,不像公民办混合和校企混合。但混合制最好还是校企混合,这才是产教融合的最好方式,共建基地、共同招生、共同育人。能发挥企业和职校的各自优势,做到强强联合。这其中重要的是注重资产管理和学生就业。资产管理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如果管理不当,可能造成资产流失,这可能是国家对混合制改革非常慎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混合制改革还要注意廉政建设,预防腐败。充分用市场规则,又可能出现上述资产流失和腐败问题,控得过严又激发不出职校发展的活力。这其中,政府很难把握这个尺度。

但拿出两个专业来与企业进行混合制实验,这是不错的策略,可为更大的放开提供经验。只是在谈协议时要注意资产、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党建在这些部门中的监督责任等。企业家也应该向德国的企业家学习,更加有远见和民族担当,重视这种改制,既可为自己的企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实用型人才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又可为同行输送合格人才以寻求经济效益,还帮助国家培养技术工人助力同赴小康。

三、针对服务行业抓好基础教育,以求升学再深造

当前,随着高考改革,以前的三加二、二加三、中职推优到高职等等制度都改了。一方面是以前一些中职为了升学率把不优生当优生推给高职,这些学生到高职后不胜任学业,给高职留下了中职办学水平很差的印象,这种印象最后经众多高职形成建议向主管部门反映形成了今天政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大地激活教育资源活力。不管怎么说,中职升学的途径也是越来越窄了。因此,抓好基础教育谋求高考出路,已经是中职学校不得不考虑的现实了,但让职校泄气的是,中职生几乎没有升本科的机会,这也是职校招生困难而普高招生容易的根本原因。

当然策略还有一些,在此就分享这三个主要的策略吧,期望能对困境中的中职学校带来一线曙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