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脉脉的桂枝,你了解多少?
道医老丁讲医道
在生活中观察修行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亦可登录“喜马拉雅”搜索
桂,从木圭声。圭在古代是上圆下方的礼器,这暗示古人对桂木的敬重。
宋·范成大《桂海志》中也有记载:有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有宣导百药,为之先聘通使,如执圭使之说。
肉桂树上有三宝即桂枝、桂子和肉桂。而作为群方之首——桂枝汤中的君药,桂枝更是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处方中用甘草的频率是最高的,而第二就是桂枝:《伤寒论》有41个方,《金匮要略》有35个方。
调和营卫
历代医家多认为桂枝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伤寒论》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学界有人认为:“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但桂枝汤不是以有汗、无汗作为辨证的要点,只要属于营卫不和的,不管是有汗、无汗,都可以用桂枝汤。
散寒解表
桂枝辛温发散,具有疏散风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言桂枝“味辛,温,无毒”;宋《本草别说》:“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清《本草备要》也云:“桂枝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自止”。可见历代本草书对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观点是统一的。
温经通阳
桂枝虽然属于辛热类药,但严格地讲,它是辛温的,不是辛热的。热与温在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所以,桂枝真正的功效,不是辛热助阳,而是辛温通阳,通过温通卫阳来达到解表之效。
也就是说,人体受到外邪以后,阳气不能正常地敷布,出现营卫不和,或者经络不和、脏腑不和,都可以用桂枝来温通阳气。
化气行水
如《伤寒论》中的五苓散。太阳受了外邪以后,水气不能敷布,表现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用桂枝的功效就是通阳。一般水肿病机总离不开肺、脾、肾三脏,可以用利水药,淡渗利水,如不行就要通阳利水。尤其对于顽固的水肿,要重用桂枝以通阳利水,通阳可以增强气化功能。水为有形之邪,只有通过无形的阳气来蒸腾气化,才能泄出体外。
平冲降逆
桂枝具有平冲降逆的功效,是针对下焦寒气或水湿(饮邪)之气上逆而言,通过温化、温散寒凝水湿而达到平冲降逆的目的。
仲景方中的桂枝加桂汤、苓桂草枣汤均体现了这一平冲降逆以治奔豚的特点。
功能发汗解表。代表方是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太阳受寒,经气不舒导致浑身骨节酸痛、畏寒怕冷,还有发热等表证。
功能调和营卫。《伤寒论》中桂枝与芍药相配伍有18个处方,是一对“黄金搭档”。《医宗金鉴》说,桂枝是君药,芍药是臣药,两者相配伍,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所以其功效不是发汗和敛汗,而是调和营卫。
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风湿病。《伤寒论》太阳篇中,太阳病发汗,汗漏不止,表未解。发汗太厉害,汗出不止,则导致阳虚欲脱。
汗为白血,汗出太多,血容量不足就要休克的,仲景用桂枝加附子助阳解表以止汗漏。
辛甘化阳,桂枝、甘草辛甘通阳,乃升阳化气之良剂。《伤寒论》用其治疗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患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甘草桂枝汤主之。
功效是补气和营固表。代表方为枝加黄芪汤,就是桂枝汤加黄芪。
同类处方有三: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与桂枝加黄芪汤。这三个处方的组成成分是相同的,但其剂量及君药不一样。桂枝在这里不是收汗的,而是调和营卫的。
功能振奋中阳。代表方是桂枝人参汤。《伤寒论》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方用桂枝解表,干姜温中,人参、白术补气健脾。
一般来说,阳盛气浮,里有火热者不能用桂枝。《伤寒论·伤寒例》云“桂枝下咽,阳盛立毙”;另外,湿热证一般不用,“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肠燥津枯者不用,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去桂。
仲景关于桂枝的用量最多用五两,有1方,用于温阳、平冲逆,为桂枝加桂汤。温心阳、祛风湿痹痛用四两。一般用二至三两,用三两者17方,用二两者7方。最少用六铢,有1方。现在常用的剂量是6~12g,必要时15~30g。
桂枝的应用关键是辨证正确,配伍合理,用得好往往可以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