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绝学无忧”的3种解释

老子《道德经》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生,本来就是由各种福与祸组成的,福祸相连,好坏交替。

一般人,都是喜欢福气,而厌恶祸患。那么,何为福?何为祸呢?

《尚书》“洪范”篇说: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软弱。

其实,人生的一切不幸,大概都是从忧愁开始的。因为不管是穷人、病人,还是富人、健康人,都有各自的忧愁,而且很难排解。

老子《道德经》第19章告诉人们:绝学无忧!

何为“绝学无忧”?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第一种解释:去除知识,就没有了烦恼。‍‍

人的一起困惑都是来自于知道得太多,想得太多,欲望太多,继而感觉烦恼。当我们在源头上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这样才能免于忧患,减少庸人自扰的烦恼。

所以老子强调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认知有好有坏,当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物极必反,给人带来烦恼和困惑。

钱财有利有弊,当金钱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让人迷失自我,给人带来焦虑和不安。

人知道得越少,烦恼就会越少,这是老子的一贯主张,就如他在《道德经》第三章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庄子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他在《养生主》中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如果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知识,把自己累得身心两疲,欲壑难填,实在是不应该。那些已经追逐到了知识的人,可真是疲倦呀!

可见,如果我们懂得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和杂念,抛弃各种浮文和多余的知识,这样才能让思想有所归属,身心愉悦而健康。

为学日益,为道日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开始做人生减法,做“断舍离”,继而人生少忧愁、少忧患。

第二种解释:把学问做透了,就不会再有忧虑了。‍‍

其实,按照这个道理,也是说得通的,因为我们把道理弄明白了,把问题想清楚了,忧愁就自然化解了。

生活中,难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但若是道理通透了,我们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年不满百,何必要“常怀千岁忧”呢?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尽量开心过好每一天呢?

比如说,庄子把道家思想吃透了,他对生老病死也看得很淡然。当他的妻子去世了,他依然可以做到不为情所困,甚至是“鼓盆而歌”。

朋友不解,庄子解释到:我刚开始也忧愁,但是后来想想,妻子是从天地之间的一股气转化为形体,最后又化为一股气,又回归到大自然中,这就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样。死去的妻子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可见,人们之所以忧愁,大多是因为道理不通,若是能够像庄子这样“以理化情”,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这样当然可以做到“无忧无虑”了。

第三种解释:学习最好的学问,能够让人不再忧虑。‍

还有人认为:“绝学”是最好的学问的意思。对于一个想练武功的人来说,武林秘籍就是“绝学”;对于佛家子弟来说,《金刚经》等书籍就是“绝学”;而对于感觉困惑而想要获取人生智慧的人来说,《道德经》、《庄子》等道家书籍就是“绝学”。

每一门学问当中,都存在“绝学”,如果我们学懂了、悟透了,便会“拨开云雾见天日”,顿然心胸豁达乐观,自然赶走了忧愁。

学习“绝学”,可以让人汲取营养,吸收精神粮食,摆脱愚昧,丢掉傲慢与偏执,返璞归真,继而走出苦海,最终实现无忧无虑。

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具备成为最好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只是我们被各种尘埃暂时遮蔽住了。一旦我们接触了“绝学”,幡然醒悟,便可明心见性,直了成佛或得道。就如《六祖坛经》中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结语:

以上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绝学无忧”的三种解释。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或是去除知识,或是把学问做透,或是学习最好的学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再好的理论与道理,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并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毕竟,世上本无救世主,我们只有自己救自己!朋友们,您觉得呢?


关注“国学新导航”,用国学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导航!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老子说绝学,唐玄宗则说成绝俗学.老子是彻底的,唐玄宗则是折衷的.绝学,极端地推理,则连老子之学也要绝.绝俗学,则只绝世俗间有为的学问,而不绝无为的学 ...

  • 老庄大家严君平

    老庄大家严君平(上) 华山剑 一 说起老子和庄子,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们毕竟是战国时代的人,他们的学问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鸿扬发展的呢?中国浓郁的道家思想社会文化氛围又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培育和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二十章

    大家好,现在是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的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我们现在的版本,有上一章最后的四个字"绝学无忧".然后,这一个版本基本和现在通行版差不多,后 ...

  • 道德经第十一章:车子和房子的价值在哪里?老子有无相生解释财富

    道德经第十一章:车子和房子的价值在哪里?老子有无相生解释财富

  • 徐大椿注道德经:绝学无忧第二十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说到,以"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并提出了道家的治世方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本章承接上文,以第一人称的语 ...

  • 《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 ...

  • 胡说《老子》24 —— 绝学无忧

    在上一篇文章<胡说<老子>23 -- 见素抱朴>的评论里,网友金银薄荷先生问:        每每讀到這里"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quo ...

  • 请问《道德经》开篇有多少种解释?

    到了天人合一之境,你会进入道德经所说的境界,身临其境,不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如果用猜想,解释就多了,各人猜想的不一样,解释就五化八门

  • 绝学无忧 | 《道德经》第二十章笔记

    第二十章 "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 ...

  • 【老子哲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

    小 播 读 书 /// 11/07  2020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保持外在的纯真,保持内在的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你就不会 ...

  • 《道德经》第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道德经>第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吨吨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 ...

  • 道德经译成·道经二十章·绝学无忧篇

    道经二十章·绝学无忧篇 抑制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唯一标准而终身没有忧患. 应诺与呵斥, 两者相距有多远? 美善与丑恶, 两者相差有多少? 人君的"现实之我"不可以不畏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二十章·绝学无忧篇

    道经二十章·绝学无忧篇 一. 王弼本: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