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运家丨从“鸡鸣狗盗”说起
从“鸡鸣狗盗”说起
作者:唐运家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悉,战国时期,有四位以招贤纳士储备人才而名重于时的有识之士,后世称誉其为“战国四公子”。贾谊在《过秦论》中褒扬:“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齐国的孟尝君,又名田文,就是其中的四公子之一。
在天下纷争群雄逐鹿的战国年代,孟尝君能够建功立业风云际会,与他手下这些谋士竭忠尽智是分不开的。高峰时期,他招募的门客规模达到了三千人,可谓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这些门客士人,在关键时刻也脱颖而出,出谋献策,输肝剖胆,力挽狂澜。
史书上记载的“狡兔三窟”与“鸡鸣狗盗”这两件事,就是两个典型的事例。“狡兔三窟”讲述的是门客冯谖,深谋远虑,仿效狡兔,为孟尝君固位强基连出奇招,让孟尝君进退裕如,高枕无忧。读过古文《冯谖客孟尝君》的人都知晓情节,我就不赘述了。这里我只讲“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的出处。
秦昭王为了摆脱打破关东诸候合纵抗秦的被动局面,聘请孟尝君出任秦国相国。而此时的赵国,担心秦齐强强联合对己不利,遣使赴秦挑拨离间。秦昭王受到蛊惑后,囚禁了孟尝君,并准备找个机会杀掉他。
情势危于累卵。孟尝君派人拜见秦昭王宠姬,重礼贿赂,恳请营救孟尝君。宠姬说:“齐国有一件狐白裘,天下无双,我渴望得到。若把它献给我,我愿向大王求情。”但此时那件稀世之宝已被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了。
孟尝君非常焦急。关键时候,有个门客挺身而出。他擅长狗盗。夜晚,他潜入秦王府库,偷出了那件狐白裘,转献给了宠姬。
宠姬晚上侍寝,猛吹枕头风,劝说秦昭王释放孟尝君。秦昭王听信了宠姬的话,当晚下令,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丝毫不敢耽误,乔装打扮连夜出发飞速逃离咸阳。赶到函谷关时,天还没亮,按秦国边关规定,鸡鸣之时,才能开启关门。孟尝君焦虑忧愁,他担心秦昭王一旦后悔,派兵来追赶捉拿他。
也正是在这节骨眼上,随行门客中有个擅长鸡鸣的,他一发声立即引来群鸡鸣叫。守关边卒听到鸡鸣,提前启关。
果然不出孟尝君所料,秦昭王晨起后悔,传令追赶。追兵赶往函谷关时,孟尝君一行刚逃出关门不久。
如果没有这两位“鸡鸣狗盗”之徒,在危急时刻献出奇招怪技,孟尝君很有可能在劫难逃,命丧秦国了。
当然,对孟尝君豢养器重各类人才建功立业,历史上褒贬不一。贬斥否定最厉害的,当属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他在那篇只有区区八十八个字的《读孟尝君传》的驳论雄文里,就彻底否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罗网天下人才的美誉,指出“鸡鸣狗盗之徒”不配称作人才,称孟尝君徒有虚名,只不过“鸡鸣狗盗之雄耳”。文章结尾处抨击孟尝君,“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文章的结论是否过于武断?是否客观辩证?我不作辨析,对一个历史人物,对一个历史事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见仁见智,殊属正常。
但我认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一个单位,只有各类人才荟萃,人才辈出,并给人才一展身手营造良好的舞台和氛围,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才能战胜对手,立于不败之地,事业也才能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历史上一些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封建帝王,就深谙此道。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其中之一。
刘邦、项羽相互对峙,争霸天下,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实力竞争,也是人才之争;既是争天下,也是争人才。为刘邦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谋臣骁将中,诸如张良、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来都在项羽麾下,后来转投到刘邦阵营,为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这些谋臣骁将建立的旷世功勋,刘邦也不糊涂,打心里认账。他曾在一次庆功宴席上,就说了一段发出肺腑之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事实也如此,每当遇上危急关头,刘邦总是念念不忘那句口头禅:“为之奈何?”此语一出,下属纷纷画策献谋,为其排忧解难,化险为夷。
由此可见,刘邦如果不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果不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夺取天下也将化为泡影。
人才的罗织和效能施展,也犹如一台京戏的演出和一部电视剧的拍摄。一台京戏的演出,少不了“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的轮番表演;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必须有各种人物登台演绎。
一台京戏虽然分“生旦净末丑”,一部电视剧虽然有主角配角之分,但他们都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都不可缺少和忽视。电视剧里的配角,有时看似无足轻重,但表演出彩,也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让人刮目相看,既能给整部电视剧添光增色,也给观众留下视觉听觉的享受和回味。
一台京戏的“生旦净末丑”,一部电视剧的主角配角,如果都能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各献奇技,相互补台,才能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也才能赢得满堂喝彩。
2021.6.25撰完
文/唐运家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用。阅者能获少许禆益,本人则倍觉欣慰,甘之若饴矣。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