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章法与边格:边格与章法的统一(二)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又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
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融会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熔铸。以他的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吴昌硕篆刻个人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的特殊突破,而是在许多环节、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创造,才可能使这种风格更臻成熟与完善。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关知识。
边格与章法的统一
边栏与界格在章法中使用很普遍,而且变化万端,那么它的使用有没有一定的规范与原则呢?回答是有的。只是由于一般印人未曾注意,甚至有的初学者乱套用,不但未能达到统一的目的,反而使之更加零乱与多余。现在就吴昌硕先生在他章法中所使用边格的情况加以归纳,大概有一些共同的规范准则,可供我们后来人借鉴或仿效。
章法是由文字为主体所组成,不论是一字或多字,均应使之统一,这是一条总的原则。但统一易生死板,因此在统一的前提下,应使各字结体与笔法、刀法有更多的矛盾变化,印面矛盾大大小小、方方面面越多,矛盾的对立统一处理得越好,则趣味倍生。边、栏、界、格,是章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印中文字的整体之间,与各边、格及字的点画,又构成矛盾与统一的关系;边与边、边与格、格与格彼此之间,也可以构成矛盾对立与统一协调的关系。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全印的团结。
团结一气,是章法构成的成败关键,是章法与篆刻的内在生命所系。团结是内部各系统之间各司其职,各逞其能,又能相互谐调在一定规章之内生气勃勃。而不是强制性地关押在高墙之内的囚犯,外形相聚而内心各异。因此章法边格内的团结,首先注意气脉的贯通,然后是各字与边格之间的相互变化与谐调,“犹如一家人样”的团聚,男女老少在一个统一的话题下各有其态,各有其姿,然能彼此相顾,欢聚一室,其乐融融。反之,边格在章法的团聚中则如死板高墙与栏栅,成为束缚印文团拢的拙劣手段。
缶翁在印章作品中所使用边格的原则,大致可分气脉贯串、放收合度、迎让有礼、虚实相补、笔意相连、变化统一。气脉贯串是精神上的总纲,变化统一则是各方面共同遵守的规则。
虚实相补
“转识”一印线与字构成的相接、相让、相离(两者之间空白)自有其虚实关系,而生灵动;椭圆形的边线自身也存在着断断续续的虚实关系,构成线的节奏韵律感。
转识
“迪纯盦”中,印文线条有粗有细,有自身的韵律,其边线上下两边较完整,左右两边细而断残,与边文相配,成虚实互补,共创印面之完整。
迪纯盦
“半日村”中,印中的右、底两边特厚,有小残,“半”之头与“日”“村”等字共同构成上与左边的密集线有代边之功能,粗边与印文中右下部的大空形成对比,又成虚实,印文密集带紧接边处以代边,又有近边处的小空小虚互衬彼此间虚实,从而产生互补的效用。
半日村
“竹楣”中,边、格皆各有虚实,并与印文构成虚实的对比以互衬互补。
竹楣
“张公束”除底边实外,其他三边各有不同虚法,以衬字而生互补之功。
张公束
“画奴”厚边与印中之空及厚边之连断与印文的空实,构成彼此互让、互助、互补的关系,共同构成全印疏密对比、自然生动之态。
笔意相连
印文的线条在表现时应注意笔意的传达与体现。边格的线条是全印组成的有机因素,同样也应有笔意的表现,一求生动,二求与印文笔致相配合、相呼应、共生辉。
“园丁高兴”边线的笔意于示意线中可见:逆锋落笔成浓重之笔,向右行,再向上,而后由枯淡转向“高”左边收笔。线条本身有浓重转细实而后枯的节奏感。
园丁高兴
“松石园洒扫男丁”、“园丁”白文边与中界线,从示意线中可见笔之起讫以及中界与边线结束部的抖战笔意,这种边界中的重抖与印文的重画及抖的刻刀笔意相呼应。
松石园洒扫男丁
园丁
“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中,其边框线由两笔组成,由示意图中可见印中两界画由上而下的起、运、收的情况,因为印文之线条用笔并不十分突出,故其边亦随之,以相配合。
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中,印中“井”字格,可见其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逆锋落笔、中锋运笔、转提藏锋等用笔之意。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
“贵池刘世珩所藏金石”中,边框线由两笔组成,略重,而“井”格线略细,并各有断残之处让字之出锋,如“池”与“藏”等字中的向右一捺,然这种断处仍有笔断意连之感。全印则犹如分许多小室的大家庭,有分有合,亲密团结之象油然而生。
贵池刘世珩所藏金石
变化统一
在章法中,其界格边的功用可使笔画少者增其笔画,以使全印匀称;或使原字笔画多者更显紧密。这种安排可以使章法更多变化,也是一种使全印统一的手段,同时在边格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变化与统一的关系。
“聚学轩”是字与边的变化统一,三字均为左右结构,为避免雷同与分散,都使左低右高,以求其变;在边与字上,靠边之画,有的适应栏边之形,如“聚”字之左上横竖折与“又”之第二笔,有的则边让字,如“轩(軒)”之“田”部等处。最后由边的有分有合、有断有续而统一连贯之。
聚学轩
“黄言”中,竖界左右与字各有接与分,是变化其笔法而统一字与界边之线。
黄言
“安心室”中,除底边略粗而残外,其他三边粗细与字同,但又各有断残,这就是统一中的变化。
安心室
“雍睦堂”中,其字笔画均多粗实,而边与界之线,多粗(底边)实,外层朱边则多残损,以与字画之略残相统一。
雍睦堂
“千寻竹斋”中,边格组成一“田”字,四字分居其中,各字与格边,有离有靠,明显者如“千”“斋”二字各居一边,有穿有阻,如“寻”之首撇则穿中界,“竹斋”左边与“寻”之二、三撇则受阻,这是格中字的倾、靠、依、托、穿壁与阻塞的变化与全印的统一。
千寻竹斋
“泰山残石楼”印中之格线,如横格之尾部,由于“残”字“戈”部上升而断穿,“歹”部则因上升而受阻。“泰”字头与“石”字头亦有此现象,这是边格与印文字画关系上多种多样的变化并由边与格为之统一。
泰山残石楼
责任编辑:高佳晨、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