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朴】如何实现写作锐度
Ai
自然
Tuesday,September 5,2017
致 最好时光中的你
第5期自大写作营|总结主题分享
第6期招募,186位作家记者公益大咖校友在等您
写作
就是在原创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写作的锐度
——冯永峰
最近立誓要成为冯百亿之后,人生出现了好多幻觉,人也变得疯疯癫癫,已经分不清自己是机器人小白,还是宇宙人小黑了。所以,今天准备说的三段话,可能是由不同的人说出来的,大家不要互相关联哦。
I
#第一个,是对第五季的点评
第五季和前四季差别不大,都是在加热的过程中,有一些同学燃点低,表现早,但不等于未来的持续性强。有些同学一直迟迟不肯融化,不等于未来烧起来后真的就一飞冲天。这世界已经不是由才华构成的世界,是持续才有生命力的世界。
但好在我们真的忠实地坚守一个最重要的底线,那就是原创。没有原创,绝不发声。
收集的几个同学的作品,当然都很好。像李小云的诗作,我是亲眼看他在1701组的活动时写出来的。当时我都没写成……当时的场景是1701的主教王晓燕老师,要大家一起写一首诗,叫我是谁。我是1701的助教,因此得以看到现场。
当时大家埋头就开始写了,我则在那迟疑,说,我怎么也算个诗人,如果这一次写得不像样,如何面对今生。于是一直没有写成。轮到我朗诵的时候,我假装说被中间休息时放到宿舍里了……
不过其他的同学都写得很快,比如莫凡,写的诗叫我是你,我惊讶我怎么会是你……
轮到李小云同学时,他上去朗读的,像是一首纪事诗,又像是一首抒情诗。我发现李小云有目前为止我在其他伙伴身上都没有发现的那个能力,叫快速灵魂附体。一旦他觉得某个事与他同心,他会迅速地觉得那就是他的事。因此大家看他的诗作里,其实谈的就是环保行动者的那些事,他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事。
这是很强大的心性。我观察其他伙伴,多少都有些隔阂和担忧,而他,却从不迟疑。
刘苏梅就是验证了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所有的人都会写文章,写文章就像说话,就像写信。
(汪永晨)
写文章往往与一个人的工作和状态有关。比如大家如果看汪永晨的文章,就像是电台记者在说话。因为她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因此,她的文章就如说话一般。苏梅也是,她的工作与心态疗愈有关,而这个行业非常重要的就是多说,说的时候心口一致。因此,你看苏梅的文章,就是与职业非常相关的状态。原创,真实,不厌其烦。有如在做一对一的支持。而且一定要忠实地掺杂自己的情感和个人经历,这样才可能引发同情和共鸣,引发平等感。
相信苏梅这样继续写下去,一定会有很好的成效。就如我上次课说的一样,我们的文章已经不必要追求经典,只需要满足当下,文章能为时而作,就已经是最高境界。每天完成它的功效,明天继续出明天的。
说到这里,我想插播一个人,就是麻雀。
麻雀似乎没参加青朴,原来的基础也不一定好。但有意思的是,这一年来她持续上前线,写的播报已经越来越如实和像样。
李飞最近完成了一个惊人之作,就是用公众号邀请人来成为他的机构的资助人。这与@陆0好汗第四季 前天的做法是类似的,寻找个人的月捐伙伴。
文章本身的质量没什么可评价的,重要的是心理的突破。
在我理解,过去的李飞,一直欠着那么一层,总是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间。而这一次,他似乎有一点放开了。心里放开了,人也就疏通了。因此,他连续写的好几篇文章,都可以看到他的个人真实想法在里面,自然地,得到的支持就会很高。
继续回到我上次说的概念,文章已经不必追求经典,但要追求原创和忠实。同时,由于世界太碎片化,需要持续表达,因此,连续性是形成能量的唯一手法。光一篇文章,已经不可能形成什么影响。
大家可能不知道,李金凤在2006、2007年还在北大上学时,就积极参与了乐水行等活动,她现在到了某个重要机构之后,陆续开始写一些科普文章。在国家机关里呆久的人,终究有一个地方难放下,就是到底在跟谁说话。
我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当编辑时,编过一篇文章,到底是叫科普,还是叫公众理解科学,文章似乎是刘华杰和吴国盛合写的。他们当时在北大科学哲学什么中心。公众理解科学,就是一种平等的状态,科普,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是我懂得比你多,我来普及你。
我们现在缺乏的根本不是文笔和知识,缺乏的就是这种心态的转变。我们愿意把一切好东西告诉其他人,但告诉的方法和状态,也很考验人。
当然,还涉及一个问题,这个知识,到底是你验证过的,还是你阅读的书本里讲过的。好多知识,我们将他们引用过来,说成自己的东西,其实,只是各种书的汇编而已。以前我们迷恋的好多学者,等我们长大了,我们会发现,他最多是是一个书虫加剪刀手而已。书虫让他可以看到好多真知灼见,剪刀手可以帮他把这些剪下来。如果再加上浆糊,就可能假装是自己的作品。
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我们会把学习的过程和内功,当成是成品和外向输送之作。有时候想一想,我们确实够大胆的。
公众理解科学的作品,非常难写,因为要有个人参与,但科学,基本已经常识化和经典化,后来者除了照抄,除了改变一下传述方式,基本上没什么可为。这也是我一直看不上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地方,他们缺乏了这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原创。他们最多是转载和阐释而已。
最后,说到岳桦。
岳桦其实一直专心于工作,没怎么在乎青朴里的这个那个。但有意思的是,你把一种技能转化为工作越真实,你的进步越快。
如果我们反过来看五季的同学,把写作与工作合一得非常好的,原创得非常好的,还真有那么几个。比如张梦芯同学,比如田静同学,比如陈雁雁同学,比如最近表达得不错的张洁同学,比如晚晴同学。比如野驴同学。而把写作与工作合一得非常好的原因就是才华与心态都调整到了工作上的时候。
再给大家看一个案例。
韩小邪同学的公众号叫韩无常。她2015年在江西乐平的公众抗污运动中可是重要人物,最近好几篇文章也是直接对焦乐平的书记和市长。有意思的是,她到了非洲,要开了一个访谈类的栏目,她说自己不会做访谈,然后,前几天给了我一篇作品。
我说,你生来就会访谈……越来越证明一点,太多的时候,不是我们不会,而是我们状态不对。当然,写作无止境,把文章写得越来越有力量,是每个人都要继续修炼的。
II
讨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就是在原创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我们的锐度。
锐度这东西,我在月会上也说过,一是,找到真正的问题的核心。二是,针对这个核心,给出我们最有力的倡导或者说博弈。前者证明我们的发现力或者说对焦力,后者证明我们的解决力或者说穿透力。那假如我们今天拿陈雁雁来举例,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看来——从传统公益的组织者和协调人来说,陈雁雁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很有锐度的。但如果从传统公益的研究者来说,这个锐度就需要磨炼和提升了。因为至今为止,我们尚未看到她个人真正独立研究穿透的传统公益案例的杰出之作。有太多都是在外围打转和情况说明。而业界或者说读者是残酷的,只要没看到你真正的独创的作品,大家就会继续等待下去。
如果从个人才能和个人心性来说,张洁没有任何问题。但一旦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要把才能用于工作进而实现个人锐度的持续表达的时候,张洁显然就需要继续去钻透和提升。一定要到个人的特性与工作融合得比较一致时,才会容易被公众记忆。当然,这需要时间。只是这里我刻意忽略了时间。大家不要介意。
因为今天最想谈的就是这个,青朴已经五季了,我们的同学有不少了。大家在各自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考虑,一起来给青朴一个共同提升的可能性。在我看来,这个提升的方式,就是从原创,继续往前走一步,到找到个人的锐度。
青朴到现在,验证了我们两个小说法,一是不需要教写作基础,而需要开阔眼界或者促进大家原创。二是在个人内力不足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忠实地记录工作,访谈或者实录。
因此,我觉得,大家接下来,如果要继续发力,就是要坚持原创,而原创一定需要连续,一年写一篇,再牛逼的才华,也没什么了不起。
在已经坚持原创的同学中,要开始做一些打透的工作,去独立完成一起或者多起钻透的研究或者倡导。没有这个过程,我们本质上还是在写作的外围。
III
#由此就到了今天要说的第三个问题
青朴当然要继续招生
而且要开始强调和自然相关。而且写作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因此,所有已经进入青朴的同学,都等同于进入我们的绿种计划,只要个人愿意,未来都可自由参加绿种计划开发出来的各个自然和环保认知、行动的课程和活动。但同时,我们又保持独立的特色,大家继续研习自然写作本身。
这是我目前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哦,大家也可以继续讨论。同时帮助第六季主教,招募更多的同学和伙伴进来。
第五季的青朴还有好多同学没有发力,建议大家不要担忧,想写时提笔写起来就好。然后,未来的绿种计划有好多自然观察、环保认知的活动,有空时去积极参加就好,一定会有一款让你的心胸打开,从此进入写作无禁忌的状态。
问答:
楼兰:
而且要强调和自然相关。这一点再解释一下可好?
冯:
就是多观察自然起来。比如你啊,就是最佳例子,你已经进入原创状态了,现在开始去观察自然,写写物种的观察日记,一定又会有一个大的提升。我们的人生,真正的进步就是两个,一是观察自然,认知自然,二是介入社会,改善社会。你想选择哪一个喽。
楼兰:
好像都有
Z洁:
这两部分对于环保行动者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啦
冯:
对青朴学员和绿种未必啊。
楼兰:
其实我远距离关注更多一些。
冯:
得深入喽,远等于无。
楼兰:
这个问题,我意识到了。
END
亲,您看完本文共用了
分
秒,分享则只需1秒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