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元 | 读书,跟随作者的灵魂去旅行

读书,跟随作者的灵魂去旅行

黄永元

“人生的旅途,或悲或喜。总有一种陪伴,如茶香一样悠远,安静的飘在生命的四季,浓淡相宜,静好安然。总有一种懂得,如一缕悠悠檀香,于月缺月圆的轮回中,禅意着灵犀,让情更长,让意更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古以来读书之见;'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贤司马迁对世相的概括一语中的,使人叹服。今天,身处浮华中的我们,为了生活,或是喧嚣的忙碌,或是孤独的忙碌,唯独缺少精神的安宁。而这,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真正的阅读——刷微博,刷微信,那不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每当手捧一本书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幻景:若能觅得一方喜欢的山水,在空旷的风里,种上淡暖如许,清欢如许。我愿用无尘的诗句,沾染些许晨露,轻叩那些老去的时光,让曾经的你我,重走一遍依旧开满鲜花的小径。时光里的我们,不说话。一壶清茶,微光映,彩蝶舞,手捧书,牵着喜爱的人去畅游。

读书总是可以带给人一些温柔又静定的知获。这不同于任何一种经历,它需要目光和心意。虽然我们不可能趴在作者的心尖上,看清别人心里的每一处沟壑;但是,当你读到其文字的这一刻,便正是属于两个人当下的,温柔又私密的美好时刻,如有共鸣,那是多么曼妙瞬间。

如果你读的是一部名著,那你遇到的是一位睿智的、远见卓识的大师,那么你所收获的就不仅是一段好时光,还有对蒙昧头脑的思想启蒙和间接经验的获得,这是与作者灵魂的交流。

陌上的时光,匆匆如流。指尖,一直贪恋着世间所有的暖香。而那些没有着落过往,早已随风而散。往事已旧,一切,终会在念与不念,忘与不忘之间,莞尔一笑,变得风轻云淡。

岁月的风,就这样翩跹而过。还好,总有一些不离不弃的相伴,安暖着岁月的荣辱沧桑。然后,在玲珑的小字里尘埃落定。珍惜着,不早也不晚的缘分。愿永远在文字的四季,可以与那些草木葳蕤的深情一样,青青又青青。

经常有人说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和心情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书。是的,那些所谓“没用”的书,滋养内心的书看起来是没那么实用,但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凭和能力,但是读书是灵魂成长的捷径。

人生苦短,想亲身体验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得去读书,跟着作者的灵魂去旅行,从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从书上品味各色人等的起伏人生。

纵使某天,错过了所有,只剩下一个人忧伤,也不要怪罪时光。那些过往里的施与舍,恩与惠,何必计较太多。我们在山水间喂养清风,在草木间描摹明月,云淡风轻一天又一天。任凭年华一去不返,依旧无怨无悔,不负岁月,不负时光。

书中有天地万物,书中有宇宙繁星; 书中有锦秀山川,书中有江河湖海; 书中有是是非非,书中有坎坷人生; 书中有人情世故,书中有花花世界; 书中有风情万种,书中有滚滚红尘; 书中有恩恩怨怨,书中有成王败寇; 书中有人类文明,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眼睛。

书是大脑的粮食 、心灵的化妆品、精神世界的阳光、人生世界的道路。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如果无法周游世界,那就多读书,多修炼,让自己变得更好。

意大利哲学家安伯托·艾柯曾说过:“不读书的人只过了一生,读书的人过着5000种生活。”

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现在,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8.4~8.5本,美国8.7本,而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

一位印度工程师曾经写过一篇红遍网络的文章《令人忧虑,不读书的中国人》,文中说,中国人在飞机或火车上,基本都是在玩手机打游戏或聊天、购物,很少有人读书。我退休后,基本每年陪伴夫人一趟旅游,飞来飞去,在机场候机厅和飞机上,基本上看不到安静读书的人。大部分是在聊天,打游戏,玩抖音,拿着书读的,不会超过十个人。我也特意在双休日坐一趟公交车,观察到学生手上都离不开手机,捧书的机会不到十分之一。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智商社会》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药房、足疗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这样的结论,深深触动了国人的神经,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说的都是事实。

自古道,胸中无书,面目可憎;口不啖句,一身俗气。

好的人生,离不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精神的供养,必是少不了读书。不读书的人容易精神空虚,因为空虚才胡思乱想,乱想过后又囿于一己之见而作茧自缚,久而久之,便画地为牢地堕入世俗之流,每天神经敏感,虚荣强势,苦了自己也累了别人。

如今,人们所谓的“读书”已经不是真正意思上的“读书”。孩子们被逼着读教科书,因为要考试,要升学,要找好工作;还算小学期间,教师规定每人每学期阅读几本书,不过大多是强制性和流于形式。大人们基本不读书,即使读书,也是专业书籍居多,因为要升职,要评职称。功利性的读书,带着太多的无可奈何,仅仅为了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书中的精华,又怎能够汲取?

未来的路,那么远。从未想过会遇见谁,也从未想过会错过谁。今朝,一壶浊酒,一扑流萤,几许明媚,几许嫣然。不敷衍,不趋势,简单的行走,简单的生活。

当时光里,那些被光阴漂白的过往,再回首时,风住尘香,缘已渺渺,我们也不必遗憾。苍茫处,风景依旧,繁华笙歌,人事无恙。那些散落在流年深处的芬芳,也是依旧静美如初,相宜静好。

若是,光阴辞去旧年,初心不改。我依然愿意,在心里种半亩花田,在文字里养一个春天。这样,无论你来不来,在不在,都一样安静的开落。那样,你偶尔回眸,看到的风景,都是春天般,含着香,透着暖。

读书,或许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它不如投资生意来的明显——可以短期内看到收益;也不如买衣服来的迅捷——可以瞬间变得靓丽;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打破曾有的价值观,重新树立三观,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静默与安然中,你已经华丽转身,成为举手投足有芝兰之气的丽人雅士。

或许,读几本书,无法在实质意义上帮助你度过人生的瓶颈期 ; 但至少,它可以陪伴你度过那些漫漫长夜,抚平岁月带来的累累伤痕; 让你知道,古今圣贤,原来都是凡人,一样有烦恼,一样会失意,一样会长歌当哭,一样会独立寒秋。

温一壶经年的雨水,煮一段曾经的往事,不提花开,不说花落。就让那所有的喜怒哀乐,淡暖清欢,如茶般,氤氲出缕缕清香。而你我,亦愈来愈通透,有了茶的芬芳,即使喝到无味,亦有一股回甘,令人回味留恋。

桃花酿酒,醉了光阴。春水煎茶,赴了风雅。人生四季,永远是那一抹剔透的琉璃色,不必虚张,不必声势,只做安静的自己,善待生命里遇见的一切……

人生云水一梦,寻一份清幽,养一颗禅心。那些迎面而来的风景,让我们微笑着迎接,并且一一纳入流年的画卷。

生活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能安静下来,丢掉一些无用的社交吧,给自己短暂的“关机”时间,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认真地对话,自己与自己相处而不寂寞,这样,才能看到更真实的人生意义,也才能更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你的人生,才会有点意义。

时下,“理想”“信仰”“精神生活”仿佛都成了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沉浸在阅读和思考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确实非同一般。

读书,是使灵魂高贵的最低门槛,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愿你和我,都生活在那个精神明亮、灵魂高贵的世界。

愿世间美好,都是恰逢其时。让我们相约去图书馆或公益书店吧,叫上一杯咖啡或一杯清茶,翻阅一本书,坐上一上午,找回很久没有过的感觉。寻一处清幽,静心拜读。春来,采一壶桃花,酿一壶三生三世。夏来,养一池荷,掬一捧莲子醉清风。秋来,撒下善良的种子,种一颗善心,愿世间更美好!

作者近照

黄永元,笔名,福光居士,网名,梦郎先生;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擅长指导学生写作;爱好阅读与写作,报刊杂志上发表短文十余篇;省市区级获奖论文二十余篇。

作者以往文章

黄永元  | 宝宝会叫妈妈了, 听到了吗?

撰文|黄永元

编辑|如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