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和尚的音乐老师——不仅文章写得好,还顺便给佛经谱了曲

说起“梵呗(bài)”,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熟悉,但如果说起法会上和尚们唱诵的佛经,肯定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而今天,山东东阿县的“鱼山梵呗”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须知,这“鱼山梵呗”,便是最正宗的梵呗,而所谓梵呗,说白了,便是法会上和尚们唱诵的佛经。

僧人们唱诵《宝鼎赞》(梵呗)

梵呗,本身是梵文音译“梵览摩-呗匿”(Brahma-pātha)的简称,其中,“梵”(梵览摩)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有清净、终极之意;呗(呗匿),汉语意为“咏唱”。合在一起,“梵呗”即是指清净的咏唱。后来,也泛指对佛、菩萨的礼敬赞颂与对佛经的咏唱。

我们今天在寺庙里见到的很多法会上,和尚们唱诵佛经、礼赞佛菩萨时,不像是念出来的,而更像是唱出来的,这些便属于“梵呗”的范畴。

对梵文(以及原始佛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梵文繁复(连带着导致原始佛经也翻译得繁复、冗长),尤其是它的音韵十分繁琐,相对而言,汉语早就发展成单音节文字,较为简短。因此,在佛教传入汉地之后,大家想唱诵佛经就遇到了现实的问题:用原来的曲调来咏唱,汉语太简短,唱不出梵文原文的味道来。

于是,一位天才人物横空出世,创造了今天这种佛经咏唱形式——梵呗。

水陆法会

这位天才人物不是别人,正是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曹植。

曹植天纵英才,文章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曹操一度想将他立为接班人。可是,曹植乃是性情中人,在政治上常犯错误,使得曹操对其十分失望,最后选定曹丕为接班人,而曹植则离开了政治中心。

曹魏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可曹丕继位后,却把曹植封到远离洛阳的山东东阿,做个名不符实的“东阿王”。

曹植内心的苦闷,难以排遣,便一面以研读佛道经典为务,一面放浪形骸以山水为寄托。一日,他来到鱼山,忽听得山中梵音缭绕,仔细寻去,原来乃是自山洞中修行之处传来。

曹植心情振奋,当即拿来纸笔,将听到的曲调记录下来,回去之后,详加研究。研究之下,曹植大喜,发现这曲调,可以拿来为佛经谱曲,如此一来,则梵乐、汉语之间不能相容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于是,曹植闭门不出,日以继夜地赶工,一口气写下三千余首佛歌,这些便是流传到今天的“梵呗”。

马浚伟饰演的曹植

曹植与“鱼山梵呗”的传说与故事,有着相当的影响,至今有很多僧人、音乐家都将曹植视为“梵呗”本土化的祖师爷。

不过,有漏君查阅过相关资料,这个故事仅见于佛教单方面的记载,可信度不是很高。更可能的是,后世佛教徒为了渲染“梵呗”的神异,将其与大才子曹植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启发曹植的场景设定为修行的山洞——以此与世尊修行的所在联系在一起。

曹植所处的年代,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是藏有佛教典籍的,曹植很可能读过一些佛经,不过,佛教徒为了扩大“梵呗”的影响力,特意将其与曹植的创作联系在一起,也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不过,年轻时的曹植砥砺奋进,能说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的豪言壮语,而晚年政治失意、日渐消沉,为佛经谱写曲调,也不失为大才子最好的一个归宿。

山东东阿县鱼山梵呗寺

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