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吃与凉粉儿

精吃与凉粉儿

——本文荣获2020年《当代散文》杯好生活好散文原创作品大赛奖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山海经·西次三经》

精吃,是家乡的俚语,稍带贬义,用来形容一个人嘴馋、好吃或者会吃,往往用以揶揄取笑嘴馋的孩子。我小的时候,就算是比较精吃的,而且现在积习依旧。并且,这种积习似乎大有要渗透到思想深处的趋势。

比如,篇头《山海经》里这段文字直译的意思是:丹水从这里(指峚山)发源,向西流入稷泽,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这里有玉膏,它的源头涌出时一片沸沸腾腾的景象,黄帝服食享用这种玉膏。

那么,玉膏是什么呢?考据家们的解释有很多,诸如玉脂、仙药之类,都是常人无法触及的玄异之物。但如果让我从“精吃”的角度解释,却是简单至极——抛开神话色彩,从人文始祖的角色去看待黄帝,他所食玉膏肯定与自然界真正的玉没有关系,那应该是一种外观和色泽都像玉的食品:凉粉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丹水出”而“流注于稷泽”。稷,是古代对粟和黍等粮食作物的称谓。稷泽,字面意思就是和种植稷相关的水泽,也有说农耕始祖后稷曾引泽中之水种植五谷,因而得名。无论何种解释,无疑都与种植作物相关。

既然如此,我“精吃”的联想就可以开动机器了:丹水流注而成的稷泽旁,是一个上古时期的人类聚居地和作物种植区,这里出产一种供黄帝享用的珍贵食品,它的外形和色泽像玉,却又呈膏状,在不明就里的人——比如部落古人看来,似乎也就是玉膏。或者,即使人们知道它是什么,但君王的食品,当然也可以命名为“玉膏”。比如人们常说的金銮殿、金砖,也不过是给建筑物或者材料冠个高大上的名字,并非真的由黄金打造。

其实外形似玉、质地如膏的食物很多,比如米糕、豆腐、粉类。但我想更大的可能应该是粉类——也即今天人们常吃的鲜粉皮、凉粉儿等等。古人采集作物的籽实或根茎加工得到淀粉,再做成凉粉儿,以几千年前原始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经验,这肯定是弥足珍贵的食物,所以要专供给黄帝。

如果再往细里考究,现在制作凉粉的淀粉一般来自绿豆或地瓜。但绿豆据说原产印度,地瓜则自美洲舶来,上古时代应该没有。所以古人的粉类食品更可能是葛粉、藕粉或蕨根粉。葛粉或藕粉做出来的凉粉是青白色,极似“玉”,尤其像和田玉,这种玉曾为古代帝王贵族们所推崇。蕨根粉虽然颜色深,但玉有杂色,把它和玉联系起来也不足为奇。

高大上的“玉膏”,竟被“精吃”的我俗化成普通百姓的家常食用之物,着实有些煞风景。虽是戏说,但凉粉儿既有美玉温润的外观色泽,又有“膏”样柔韧滑润的质地,还真的很符合“玉膏”这个名称。

之所以作如此说,皆因凉粉儿曾是我钟爱的“美味”,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我童年时的乡下,每月能吃次白面馍馍,就算条件不错的人家了。“馋”是一个普遍现象,大人孩子莫不如此。凉粉儿在那时很少见,只偶尔有小贩来叫卖,应该算是一种“奢侈品”。不过,我因为有家人的宠爱,所以有幸吃到。

有一段很清晰的记忆,那时我还很小,大约四、五岁左右。一个午后,我在堂屋里玩耍。听到外边有小贩叫卖凉粉儿,就嚷着要吃。奶奶和母亲拗不过,于是让大姐领我去买。

出门见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推着自行车,后座上驮着个白茬木盒,恰好走到我家院落东边。大姐喊住他,说要买凉粉儿。那人于是支起车子,掀开木盒的盖布,露出里面一大块嫩白的凉粉儿。他先是用小刀划了一条下来,然后再细划成半寸见方的小块,铲进我们的碗里,再浇上蒜汁香油调好。

我至今能清楚回忆起那碗凉粉的美味,并且记得它的价格——五分钱。这对于当年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庄户人家,已经是件奢侈的事情了。在生活艰难晦暗的底色比照之下,那碗美味凉粉儿的过往,成为了一个鲜明的片段,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里。

现在想来,那应该是地瓜淀粉熬制的凉粉儿。其实,我还吃过另一种凉粉儿,与稀饭有关。

家乡的稀饭,那真叫“稀”。一碗稀饭,米粒只占个碗底儿,其他全是米汤,能清晰地照出人影。因为自小所见所食皆如此,所以我一直认为“正宗”的稀饭就是这般模样,却不知道还有另一种“稀饭”叫做米粥,竟能稠到像粥一样。

正是这种能照出人影的稀饭,成就了我童年的美味——高粱凉粉儿。

家乡曾普遍种植一种耐旱的矮杆高粱,高粱的颖果碾去壳,就是红色的高粱米。年景不好时,人们就用高粱米熬稀饭。按照习惯,稀饭依旧是米少汤多,一碗饭盛出来,烂熟的高粱米只占到大约三或四分之一。不过,这种稀饭的米少点也罢,因为它粗糙难咽,口感很差。可说也奇怪,它的呈半透明、酒红色的米汤,却像糯米汤一样粘稠好喝。

高粱稀饭稍凉之后,表面会结出一层透明的汤皮儿,这应该是它富含淀粉的缘故。如果把稀饭汤儿放置一段时间,它便会凝成红色的凉粉儿。于是每每晚上喝高粱米稀饭,母亲就会特意给我留出一碗饭汤儿,第二天我就能吃上凉粉儿了。

但高粱凉粉儿和正宗凉粉儿比,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凉粉儿因为汤稀的缘故,仅勉强成胶冻状,口感偏嫩,少了些许韧劲。虽如此,仍可以用刀划成小块,加蒜汁和醋,再滴上香油调了——记忆中它依然宛若神仙美食,极尽解馋之功,足可大快朵颐。

时常回忆起儿时的美味,尤其是那碗高粱凉粉儿。在吃饭困难的年代,粮食尚且不够饱腹,凉粉儿于我,当是何其不凡的佳肴可想而知!

至于为什么要把极具人间烟火气的凉粉儿,和内容奇谲的《山海经》联系起来,除了出于“精吃”之人的奇思妙想,也还因为我想要为自己钟爱的美食,寻一个高贵的渊源和出处。我其实是想要告诉大家,我们中华民族所尊崇的人文始祖黄帝,兴许就吃过美味的凉粉儿呢!

    作者青成,一九七〇年生,河北省阜城县人。幼年迁居济南市,后就读于济南一中、济南大学。现就职于某事业单位,高级工程师、注册造价师。立志学理工为业,自习文学。高中时代至今,三十余年笔耕不辍,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散见报刊、网络。诗歌早期主要为现代诗,近年多作旧体。青成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会员。

2018年11月,作者诗文集《青的守望》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作者自选诗歌、散文集,分为《寂寞思索》 《青春回看》 《尝试成熟》 《且吟且忆》四部分,计28万字。全书收录原创诗歌319首,散文及短篇小说64篇,为自1990-2017年间,作者创作作品的精选。

《青的守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