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咸阳者为王——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九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0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5100个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一
楚军统帅项梁轻敌自傲,以为秦将章邯不足为惧,结果最后被章邯的反扑要了性命。
章邯转过身,也犯了与项梁同样的错误,见到项羽、刘邦、吕臣队伍向东败退,自以为楚军已经不足为忧,便率兵向北攻赵,兵锋所指,赵军惨败。
章邯攻入邯郸后,把当地民众强制迁徙至河内郡(今河南豫北地区),然后放火烧毁邯郸城。这种迁民毁城的做法,本想彻底摧毁赵地军民的抗秦斗志,但事与愿违,赵王和剩余部队退守巨鹿后,与百姓民众拼死抵抗,其他各路反秦诸侯也出兵援赵。
就在章邯围攻巨鹿的过程中,一项叫做“怀王之约”的内容在反秦义军中形成共识。
“怀王之约”的原文已遗失不可考,但从各类史料归纳,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在关东起兵抗秦的六国君主彼此相互承认确立。
二是抗秦胜利后,秦国的国号依然保留,疆土主要为秦国故地关中地区,其余各国也以灭国前的疆域为主。
三是“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谁先攻入咸阳,平定关中,就由谁来当未来的秦王。
这个以楚怀王为首,各路起义诸侯共同认可的“怀王之约”,目的是为了激励各路抗秦力量奋勇争先、剿灭秦王,以诱人的“封侯”,督促英雄们争做进军咸阳的先锋。
二
“怀王之约”产生原因是当时秦军力量在整体上还强于义军,大部分义军首领并不愿担当进军咸阳的重任。在各路义军中,楚军相对实力最强,楚军将领中,也只有项羽以要为项梁报仇而主动要求进军咸阳。
项羽要带队攻秦,楚怀王身边的谋臣老将则纷纷反对:项羽为人彪悍残忍,上次在襄城战役中,他把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他率军走过的地方,无不被烧杀抢掠。陈胜、项梁的失败,就是因为只靠武力、不讲德行,终不足以服人。秦地父老也苦秦久矣,我们楚国应该派忠厚长者入秦,只要不施暴行、爱民仁义、厚德镇抚,方能灭秦成功。
大家一直认为:项羽不能去当进军咸阳的统帅,刘邦是忠厚之士,可堪重任。
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滑稽和残酷,越想得到往往越得不到。
楚怀王本就对项羽有极强的防备之心,心腹们的建议更加坚定了让刘邦担任进军关中统帅的决心。于是任命项羽作为宋义的副手,率军北上救赵,与秦军主力决战。刘邦统帅一支不足万人的队伍进军关中。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11月,刘邦从砀郡率部出发,首先向北出击,小胜秦军,随后折向西行,一路行军顺利,攻城略地,并大量收容败兵散卒,壮大队伍力量。
第二年2月,刘邦军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遇到了秦军的顽固抵抗,久战不下部队转向西南,在离开封不远的高阳(今河南省杞县西)郊外扎营。
三
在高阳,刘邦遇到一位贤士相助,顺利攻取重镇陈留,成为西征的转折点。这位贤士叫郦食其,人称“狂生”。
郦食其是一位家境贫穷但胸怀大志的“落魄”读书人,六十多岁了还只是陈留县高阳乡(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集镇巷里之间的看门人。郦食其虽然家贫落魄,但性高傲、有才学,乡绅豪强都很尊重他。
陈胜、项梁起兵后,分别派出十余个将领到高阳招纳贤才,郦食其从多方了解分析后,对这些招纳都没有参与,继续隐居乡里,等待时机。
刘邦来到高阳城后,郦食其认定“忠厚长者”刘邦是可以依附的义军首领,于是主动让人帮忙引见。
刘邦对这位“狂生”也有耳闻,于是专程住进集镇上一家旅馆,派人传唤郦食其。
郦食其见到刘邦时,刘邦正斜躺在床上,光着大腿,让两名女子为他洗脚。秦汉时期,中国人表达尊重的坐姿是:双腿屈膝,跪在地上,臀部紧贴在双足跟上,上身挺直,衣服周正,正视对方,名曰“正襟危坐”。而刘邦这种倨傲的姿势明显是把郦食其不放在眼里。
郦食其见到这种情景,便做了一个长揖,也不下拜,起身后直接质问刘邦:阁下是想率领诸侯灭秦,还是想帮助秦灭诸侯?
刘邦一听,破口大骂:无知儒生,天下人苦秦久矣,所以诸侯们联合抗秦,哪有帮秦灭诸侯的道理。
郦食其正色言道:既然阁下率众组成义军,讨伐无道的暴秦,那就不应该用这种没有礼貌的态度对待长者。
刘邦理屈,立即屏退侍女,站起身来,肃正衣裳,恭敬地请郦食其上座,诚恳道歉。
郦食其开始畅谈当年六国合纵抗秦的历史往事,听得刘邦心悦诚服、备受启发,连忙安排酒食款待,并虚心讨教该如何破秦。
郦食其建议:阁下现在兵马不过万人,而且大都是乌合之众,以此队伍攻秦,不过是羊探虎口。陈留这个地方是秦廷的军事仓储所在,藏有大量粮草武器。只有粮草充足,才能扩充队伍,训练兵士。我与陈留县令颇有私交,可以代表您出使陈留,劝其投降,假如他不听从,您再发兵攻打,我做内应。
刘邦一听,就明白郦食其今日所献计策的分量,当即表示赞同感谢,随之派郦食其出使陈留,自己率军紧随其后,果然很顺利地拿下了陈留,获得了大量补给装备。
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率领了数干人的起义武装,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四
刘邦拿下陈留后,先攻开封无果。随后在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曲遇(今河南省中牟县东)战役中大胜秦军,秦将杨熊逃至荥阳,被秦朝廷派来督战的特使处死,这又一次激起了秦军对刘邦军的拼死抵抗,在随后攻打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战役十分艰难,刘邦军在破城后,发生了屠杀战俘以泄私愤的恶性事件。
此时,赵国将军司马卬一部,己经奉了项羽的命令,来到洛阳附近,占领黄河北岸,准备进军关中。刘邦得知消息后,立刻分兵把住偃师巩县之间的平阴津渡口,设法阻止赵军司马卬渡河。
洛阳久攻不下,“盟军”已来抢功。刘邦此时认为迅速攻入关中是核心目标,下来不能再与秦军恋战,而且需要防备别的“盟军”抢功。
他于是制定了新的行动计划:放弃西进,避开秦军精锐,转道向南经南阳,从宛城、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进入关中。
刘邦军到达南阳郡郡治宛城后,由于宛城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刘邦着急赶路,于是不理会宛城守军,绕过城池继续前进。
刘邦的这种行军思路,遭到了身边掌管马匹的官员张良极力反对。
张良就是那位韩国丞相公子,曾经在博浪沙刺秦,熟读黄石兵法,最后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谋臣。
张良提出:宛城位置特殊,驻扎的秦军兵力较强,我们再急于进入关中,也不能绕过宛城。假设武关一时不能攻下,宛城守军出城救援,截断我们的后路,强秦在前,宛兵在后,两军夹击,无路可走,这种情形是两军交战中最危险的事。
刘邦大悟,连忙急速回兵,围城三圈,准备攻城。
宛城守将自认无法战胜刘邦军队,决定自杀殉国。守将被其门客陈恢拦住,陈恢主动要求担任特使,与刘邦洽谈投降之事。
陈恢翻过城墙,求见刘邦,开门见山说道:天下诸侯有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宛城是南阳郡治,可以号令所属的数十城池协同防守,民众数量与物资储备都很充足。上次阁下部分士兵在颍川杀了降兵,现在秦军都认为投降是死路一条,所以会死守城池。阁下如果强攻,估计双方都会死伤惨重,而且拖延了阁下赶赴咸阳的时间。但您如果放弃宛城,直接西行,我们必定从后追击。
陈恢的分析挑破了彼此内心所需,刘邦要的是加快进入关中,但是“颍川杀降”又断了沿路驻守秦军投降的后路,刘邦此时为自己没有约束好手下而自责。
刘邦问道:那你今天来,是想做什么。
陈恢说:为了您能尽快赶赴咸阳,也为了南阳军民免遭杀戮,我今天来是想建议,您只要承诺南阳郡守投降后,继续担任郡守,不杀降兵与百姓,那我们就向您投降,您就可以加速西进。沿路各县有宛城投降做先例,必定会大开城门,欢迎您去接收,这样您的入关之路就能迅速畅通了。
陈恢把刘邦急于入关的心态把握得很准确,以秦军要拼死反抗为由,给刘邦以接收投降条件的台阶。陈恢讲的军事策略也与张良的分析判断不谋而合,刘邦只着急赶路,不断了身后的隐患,一路顺利则无妨,如果遇到阻拦,后方再有敌兵赶到,实乃用兵大忌。
刘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听完陈恢建议,当场叫“好”,立即表示同意接收“约降”的全部条件,并加封南阳郡守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
有宛城作为先例,此后刘邦到达之处,守军无不望风而降,一路畅通无阻,大大缩短了西入秦关的时间。
五
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军至武关。
武关是从西南方向进入关中的必经关隘,春秋时期即已建成。当时已经把武关与东面的函谷关、北面的萧关、西面的大散关并称为“关中四大关塞”,居其四关之中的地域统称关中。
刘邦进入武关并没有遇到强硬抵抗,迅速破关。部队挺入到关中边缘的峣关,过了此关离咸阳只剩百余里,地势平坦、咸阳再也无险可守。
在刘邦攻取宛城的时候,赵高杀了秦二世,并暗派使者来讲和,提出“分王关中”。刘邦见胜利已经在望,当然不会同意和别人分享果实,于是拒绝了赵高的交易。
当刘邦兵临峣关之时,赵高已经被子婴杀死,子婴集合全部力量,增兵峣关,企图阻挡刘邦。
刘邦西征出发时,只有约一万兵力,沿路大量收容义军百姓,接收投降秦兵,而且在沿路重要关隘、县城都留下部分守军,此时“沛公”对外号称有十万兵力,但其实有战斗力的精兵不过两万,刘邦筹划以两万兵力与秦军在峣关展开最后的决战。
张良又一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政治才华,他给刘邦的决战计划提出了新的建议。
张良认为:秦朝皇帝与秦军现在已经到了拼死捍卫都城的地步,所谓“归师勿掩,穷寇莫追”。从砀郡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愈到最后愈要小心谨慎,不能轻易用所有筹码,做拼死决战。
张良的用兵之道很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他的主要军事观点也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类似:“反复分析敌我形势、敌我力量、敌我特征”、“不打没把握之仗”、“出手即要胜利”。
关于峣关之战,张良为刘邦设计了三个步骤,确保了以最低风险战胜守军。
一是布置疑兵。在前线阵地迅速按照五万士兵规模搭建锅灶,在附近山上多树旗帜,虚张声势。
二是贿赂秦将。张良了解到几名重要守将都是屠户商人之子,便安排郦食其携带财宝游说对方,“易动以利”,在兵力震慑、封官许愿、财宝利诱之下,几名守将们果然允降。
三是突发奇袭。当守将们达成投降约定后,思想松懈,已经不作任何战斗准备,刘邦悄然分兵绕过峣关,前后夹击进攻守军,一举获胜。
张良为刘邦先入咸阳做出了巨大贡献。假如强硬攻关,即使取得胜利,也会兵力大减。那在后来的鸿门宴上,项羽就不用因为刘邦军实力较强而投鼠忌器,可以直接大下杀手了。
过峣关后,刘邦军在蓝田县,与秦军最后的主力再次决战,秦军大败。
蓝田兵败消息传到咸阳,秦王子婴明白大势已去。
公元前206年10月某日,子婴素车白马,颈系丝带,在轵道之旁向刘邦投降。
从刘邦响应陈胜军在沛县起义,到率数万之众攻入咸阳,仅仅只用了3年时间。
这3年里,前一半时间主要是在别人支配下四处游击,队伍并没有大的发展。从彭城西征开始,刘邦军才独立作战,按照自己的目标计划,一路纵横驰骋,队伍壮大了十倍,谋士将领精英荟萃,个人政治军事指挥才能逐步成熟,刘邦军已经成长为综合实力仅次于项羽军的武装力量。
六
刘邦在各路起义军中,率先完成先入咸阳的任务。按照所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怀王之约”,他应该被楚怀王封为秦王。
刘邦也认为,这个封王拜侯的承诺马上就要实现了。在身边人的建议下,他便派兵把守函谷关,守卫自己的领地。又大量招募秦地壮丁,手下兵力达到了十万之众。
刘邦为什么能够先入咸阳呢?
一是善于得到领导信任。
他在做亭长时,与沛县县令、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关系都相处融洽;起兵投奔项梁后,又获得项梁信赖认可,项梁为刘邦补充将官士兵,壮大力量;当楚怀王当政后,周边近臣均以忠厚“长者”作为刘邦评价,楚怀王安排宋义、项羽与秦军主力决战,西入关中的“摘桃”任务则交给了刘邦。
二是注重网罗各类人才。
在进军咸阳途中,郦食其帮助刘邦获得了充足的粮草装备;张良在军事谋略上能看清大局、出奇制胜,确保损失最小、收益最大;陈恢的招降政策瓦解了沿路秦军最后的斗志,减少了刘邦军队的损耗;萧何、曹参、樊哙,以及即将加入刘邦队伍的韩信等英雄豪杰,都将成为刘邦称霸天下的得力帮手。
三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刘邦15年的基层亭长经历,养成了不固执、不教条、不虚荣、不自大的行事风格。在遇到各种困难问题面前,凡是有利于当下形势发展的,无论是谁提出的建议,都能认真听取对待,放下架子身份落地执行,凡是他认可接受的意见,往往最后做得比建议者想的还要到位。
四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刘邦带兵袭取咸阳,这是一条前途渺茫、险不可测、艰难困苦的道路。如果跟随项羽去救援赵国,与秦军主力章邯战斗,反倒是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背有靠山。在攻入关中的路上,如果在白马津,没有“胆量”渡河西进;在洛阳战败,没有“执着”转向南行;到达宛城,没有“宽容”承诺受降;峣关之战,没有“智慧”奇兵夺关,那就不可能达成最终目标。
刘邦正是凭借肯干与拼命干的精神,才由泗水亭长成长为汉王,继而又由汉王登上皇帝宝座。他向无数后人证明:只有咬紧目标不放松,用心干、动脑子干、带领一帮能人干,才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