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临证功效多大汗用大剂麻黄取效之经验谈

麻黄的三大功用:发、平喘、利水,在临床上疗是可靠的。四川省万县郑惠伯主任医师的年临床经验,认为麻黄的功用远远不止上述三种,其用途甚广。麻黄除用于治风寒表证、外感喘咳、风水浮肿等证之外,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宫脱垂等病,也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并非单用麻黄治之,而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于方中加入麻黄,即见奇效。

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证范围。1 959年郑医师曾治一例。患者系女教师,三十余岁。其咀嚼肌、吞咽肌、眼肌都麻痹,每日饭前必须注射新斯的明,才能咀嚼吞咽。中药曾用温补脾肾之类,如黄芪、附片、党参、白术、仙茅、淫羊藿、当归、川芎及人参再造丸,疗效不明显。后于方中加入麻黄,剂量由6克增至1 5克,患者病情大有好转,最后不用新斯的明,亦能自己进食。

颜面神经麻痹,中医谓风中经络,以牵正散为主,辅以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收效缓慢。郑医师曾治何某,已用牵正散加味及针灸治疗一周无效。便在原方(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蜕、防风、荆芥、当归、川芎、桂枝、白芍、白芷)中加入麻黄、葛根,服三剂患者颜面即牵正。此后,凡遇此病,开始就加入麻黄,疗效明显提高。

治疗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将麻黄加入补阳还五汤中,经例的临床观察,均获较好的疗效。

遗尿,是小儿常见病,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常用方如缩泉丸、桑螵蛸散,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难速效。如加入麻黄,收效即快。

麻黄治子宫脱垂的来历,乃四川忠县黄天星医师用加味乌头汤治风湿痹,于无意中治愈老年妇女年不愈的子宫脱垂(三度下垂),后在当地推广,曾治愈近百例二至三度子宫下垂。其方中有麻黄24克,他曾将麻黄减量,则效果较慢;若去麻黄,则基本无效。其方如下:黄芪24克,麻黄24克,二乌各1 5克,川芎1 2克,白芍1 2克,黄芩12克,生地1 5克,甘草6克,蜂蜜60克。

麻黄的以上妙用,古今已有所论,并非独创。至于麻黄的广泛运用,尚有不少新的苗头,如用于心律过缓、抗过敏、脑血栓等。麻黄的临床应用,还有一些奥妙,则非管窥所能见其全貌也。

【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

用大剂麻黄取效之验谈

麻黄麻黄根止之说,几乎尽人皆知,“有不可用麻黄”亦成为戒条。而大用重剂麻黄取效者亦有之,特录于后:

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教授于抗战期间曾遇—40余岁患者,男性,常近酒色,炎暑外出经商,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于清溪中欣然洗濯,顷刻间脚痿不能任地,遂抬回家中,延姚诊治。见其榻前堆置毛巾甚,频频拭,尤以下肢为甚,但双足不冷,亦不恶风,口微渴,食、纳、二便以及神色、舌苔均无特殊表现,尺沉稍欠流利。姚老根据季节、病史判断其属于《内经》所谓“湿热不攘”着则生痿蹵”者无疑。但据大、脉尺沉以及患者的生活史,当挟有肾虚。以苓桂术甘汤合二妙散化气行湿兼清热而不碍正虚之法,自以为考虑周全,私心窃慰。谁知患者连服六剂,仅出稍减,足痿毫无起色。患者焦急难耐,欲请“草药郎中”,但此医常以猛药治疗顽疾,又未敢轻易领教,故而拜托姚老主持判定。姚自忖无能速效,半出虚心,半出好奇,不得不于另室窥之。未几,草医果来,一见来及问病,即指患者脚曰:“你这是冒暑赶路,骤投冷水得的呵!”姚已叹其诊断之神,及闻其不但确有把握治愈,并刻期三天下床行走,更觉得有观其处方之必要。见其药用满纸,几达廿余味,反复玩味, 似不出麻黄,杏仁,苡仁,甘草大法,另草药外敷未见写处方,患者处方后,对麻黄用至二两深有顾虑,草医有所察觉而申言:“照本意要用四两,你们害怕,今用二两决不可少”。为此,患者坚称如姚老不作主,决不进服。姚老根据现场见闻,再三考虑,该草医既然认识本病的发病原因,用药又无原则性错误,况大麻黄《千金》早有先例,但恐万一大亡阳,嘱其预备参末,以防不测。患者闻之,认为有备无患,立即进药,与此同时也敷了草药。服药后大顿减,下床行走,一如预言。姚老叹服之余,只有暂时归功于无法探询之外敷草药。谁知不久,气候更加炎热,居室主人之姨妹,素业冒暑营生,突遇暴雨,两脚痿废,其子背负登门求诊于姚老,亦见其出淋漓。仑促之间,乃授前例而用之麻杏苡甘汤合三妙散(麻黄连根节用量仅24克)一剂,翌晨患者即能步行复诊,取效之速,超出前例。细思本例与前例比较,起病为短,但并未使用外敷草药,可见原以为归功于外敷草药,其实未必尽然。现在虽时隔四十余年,姚老对此仍念念不忘。

考古代名医善用麻黄者,首推张仲景,从其配伍的麻黄方剂来看,无麻黄的方剂固为数,但有麻黄的方剂亦有成例,如麻杏石甘汤证之“出而喘”、越婢汤证之“续自出”等,不过二方有麻黄皆以石膏配任而且石膏的剂量超过麻黄剂量的1/3或1/2。石膏为里药,麻黄为表药,里药重于表药, 自然就影响了麻黄解表发的作用。而草医所开的处方并无石膏,麻黄剂量又远远超过了历代文献。如此大剂量的麻黄不仅未发,倒反起到了止的作用,这对麻黄的用量和功用,确实是一个新的发现,说明麻黄既能发又能止,具有双向的作用。出有虚实之分,闭脱之异,凡表虚自,阳虚自,阴虚盗以及一切脱证的自麻黄当在禁例;上述两个病例,凡遇暴热暴冷使人体经络,腠理骤然闭阻,以致邪正相搏过甚,内闭巳极致出淋漓,这种势出之较猛,通过大剂麻黄使经络腠理之闭阻得以疏通,从而出自止。或许有人问,闭证,何以反出?我认为闭证有轻重缓急之分,如属骤用剧烈刺激者为重闭症,物及必反,内闭过甚,正邪相搏,故反出。用此,辨证必须明病机,才能达到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目的。

【长江医活】---龚子夫

按:从上两则医话我从中学到了治面瘫牵正散里加麻黄,以提高疗效;加麻黄治遗尿;用麻黄出哮喘也是受后案启发。但是麻黄的发、平喘、利尿的基本功用也是要记住,因为这方面的案例,就不选了。总之要学会运用每种药的用药思路和增加使用的广泛性。

(0)

相关推荐

  • 这是一例发生在“非典”期间普通外感 服常规感冒药无效 看中医大夫怎样巧手解决

    葛某女案,24岁,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人,2003年6月24日上午就诊. 主诉:头痛,并伴有发热恶寒一天. 患者诉,昨日因受凉,半夜出现发热,头痛.曾服用感冒清.小柴胡冲剂等药,未效.现头疼身痛,作寒作 ...

  • 总是出汗多

    一青年男子,诉总是出汗多.出汗部位集中在头部和手脚为主.口干,饮水多.大便稍干.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断为阳明病.处白虎加人参汤.药用:知母30,生石膏80,炙甘草10,山药30,人参15. 其奇道 ...

  • 暑汗瘫痪引发的思考

    ​龚子夫大夫转述的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记录的大汗痹症用大剂麻黄取效的医案,医案中的两个患者都突然瘫痪了,经用大剂量麻黄后,迅速取效. 姚氏于抗战期间曾遇一四十余岁患者,男性,常近酒色,炎暑外出经商,中途 ...

  • 读书札记:麻黄主要功能不是发汗是解表

    麻黄 古道瘦马体悟: 麻黄的功效大家都知道,解表发汗,平喘利尿,尤其是发汗的作用更是耳熟能详. 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名人专家都这样说.临床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这个说法和认识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对的 ...

  • 石膏:清阳明气分热专药 非大剂不能取效

    石膏为一种矿石,主要为含水硫酸钙.性味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石膏,有生.熟二种,生者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主要用于清泄多种热邪:熟者是指用火煅后形成的煅石膏,有收敛生肌之效,主要用于外科敛疮. ...

  •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爱好者别划走 1.有汗发热--营卫不和--桂枝汤--调和营卫 2.无汗发热--外感风寒--麻黄汤--发汗解表 3.白天出汗--肺卫不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

  • 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建议收藏1、有汗发...

    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建议收藏 1.有汗发热--营卫不和--桂枝汤--调和营卫 2.无汗发热--外感风寒--麻黄汤--发汗解表 3.白天出汗--肺卫不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4.夜间盗汗--阴虚火 ...

  • 汗大出仍用麻黄止汗的经方

    ​越婢汤(<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18g 石膏24g 生姜9g 甘草6g 大枣15枚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汤成去滓,分3次,温服.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 ...

  • 【汗证“八诊”:表汗、自汗、盗汗、大汗、...

    [汗证"八诊":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 关注健康,持续分享,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中医认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也说"汗为心之液",也 ...

  • 【汗证“八诊”: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

    关注健康,持续分享,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中医认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也说"汗为心之液",也有"汗血同源"的说法,生理性汗出与外界温度有关,但是也有一些不正常的汗出 ...

  • 龚子夫重用麻黄治疗大汗经验医案

    养生之家 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之说,几乎尽人皆知,"有汗不可用麻黄",亦成为戒条.而大汗用重剂麻黄取效者亦有之,特录于后.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教授于抗战期间曾遇一40余岁患者,男性, ...

  • 常年手汗、黏腻难忍,辨明5种证型用药大不...

    常年手汗.黏腻难忍,辨明5种证型用药大不相同 从小手心爱出汗,一到夏天越热汗越多,甚至可以滴水的程度,手汗异常多是什么原因?怎么调理呢? 手汗多,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汗为心之液 ...

  • 夜读伤寒:重用麻黄止大汗揭密

    重剂麻黄止大汗医案:"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教授于抗战期间曾遇一40余岁患者,男性,常近酒色,炎暑外出经商,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于清溪中欣然洗濯,顷刻间脚痿不能任地,遂抬回家中,延姚诊治.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