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适合看花,适合怀念,适合看谈吃的随笔
春天,适合看花,适合怀念,适合看谈吃的随笔
春天,适合看花,适合怀想,适合看谈吃的随笔。这本汪曾祺与汪朗父子合著的“吃货随笔”很能勾起食欲,尽管相当多的菜式品类都是模仿不来的,且食材也今非昔比徒有其名而无其味,但也不妨过一番眼瘾,疏散疏散久为灶下婢的怨气,饮食原来是热爱生活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人兴趣广泛的直接体现。
这本《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是我读过的汪曾祺的第四本书了。最初一本散文集是在七年前读的,读他第三本书《人间草木》正是去年此时。老头儿的文笔好,好在不做作,很自然,又随和,无论什么物事经他写来都特带劲,像喝一口有些年头的生普,舌底层叠涌起丰富的味觉感应,却又妙不可言,就如同他写“黄豆芽汤加酸雪里蕻,泡饭甚佳”或“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当中的“甚佳”和“好饭”,真的很难再具象到底怎样个好法。
看似轻松随意地谈四方食事、人间五味,其中很自然地带入了怀乡情感及对岁月不居的感叹。我很留意一些小文的开头和结尾,笔调淡雅清新:“想起煮豌豆就会叫人想起北京夏天的雨”;“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北京就快有青蚕豆卖了,谷雨已经过了”;“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每一种食物的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时气和故事,所有食物的味道也都是旧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一本书的书名,《吃什么都会想起从前》;而在老头儿这里,很少有对食材今不如昔的怨怼,就只是平静、平淡又平实地谈谈和吃有关的事。至少,那样的好味道曾经有过。
与前两本散文集重合的四方食事已读过不止一遍了,但每次读来都觉得清新雅致,那么善于烹饪并且会吃的老头儿写起文章来全无烟火气。开篇下笔就是家常酒菜,“一要有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冲着这三点,必须把日常食事张罗得风生水起。书中除了汪朗的文章都是初次照面,老头儿的文章全部读过,这次有心随手抄录了不少“汪氏”食单,足足写满六页笔记。
我尤其对《鱼我所欲也》和《故乡的野菜》感兴趣。跟着我家大师认识鱼、学吃鱼,在汪老这里重又看到他盘点江南人餐桌上的鱼。而野菜之名一旦入诗,就高雅起来:薤上露,何易晞。真巧,我家楼上花坛里就种了薤菜,极细极长与韭菜很像的茎,确实站不住露水;而它的鳞茎就是藠头——犹记婚后第一次随夫君回乡面见公婆,婆婆从一个矮墩墩胖乎乎的玻璃罐头瓶子里取出一碟子状如大蒜又不是大蒜的咸菜,入口脆爽,微酸,很开胃。从那时起,我就对藠头念念不忘。清明在即,大师又要回乡祭扫了。婆婆离世快三年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