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 史光荣丨长城不是平坦道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史光荣:1965年3月生于山西汤都亳城,现供职于垣曲县经信局,喜好文学,屡有习作在《作家在线》、《作家新干线》等网络平台发表。
长城不是
平坦道
史光荣
常言道: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北京,不登回长城是万万说不过去的。
不过,登长城和做好汉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了。一是好些长城已修复得极像城墙,高大气派,宽阔平坦,走在长城上可连蹦带跳,如履平地;二是为迎合游客休闲观光的需求,修建了索道,上下长城仅几分钟的功夫,到城墙上摆个姿势留个影,已很难体会到古代防御体系的奇特险峻和艰难困苦。
长城不是平坦道。游览长城,品味其中甘苦,享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司马台长城是北京三大长城游览地之一,同样修有索道,但我还是想做回好汉,沿着时隐时现的蜿蜒古道,一路蹒跚前行。
司马台长城位于古北水镇景区的西北部山岭上,既没有八达岭长城那样有名和秀美壮观,也没有金山岭长城那般粗犷沧桑。但其雄险奇特,原汁原味保留了明长城的原始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是北京市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中国的长城之最。
古北水库将司马台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18座。开放游览的景区主要是东段长城,但也只开放到7号楼,8号楼往上特别是最险峻、最撩人心切的15楼、16楼还在修缮中。
正月初的古北口,阳光虽好但寒气逼人,山林间衰草摇曳,败叶凋零,好在山脚还有一碧清水和白白的残雪,还有些生气,山脊上人工种植的松柏远看着绿意葱茏,装点着冬日的门面,山谷里游人如织,看来爬山登高想当好汉的还大有人在。
从东段3号敌楼步入长城,向上仰望,红男绿女,目不睱接,寒风吹过,山高气爽,眺望四周,群山耸立,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越往上走,山势越陡,长城的台阶越不规则,有宽有窄,有高有低,有石条石块铺就的,也有烂砖头铺就的,宽的,一脚迈不过去,窄的,台阶还没一脚宽,只好用脚尖使劲往上蹬,4号楼到5号楼之间,几乎没做任何修缮,完全保留了明长城修建时的古拙风貌,可能由于山道崎岖或运砖困难的缘故,这段长城几乎没有使用一块城墙砖,而是利用山上的石块和自然走势,借势修成两米多高、简洁而又实用的单边石墙,只保留了标准的射击孔,里大外小,便于射击时灵活瞄准,地上铺设的也是石块,石缝间填充的百灰膏已经钙化,与石条石块等连成一体,化作历史的沧桑。
5号楼到6号楼之间,虽有砖铺的甬道台阶,但台阶砖早已风蚀得残缺不全,有的破损,有的露出填充的废砾,还有的台阶已经扭曲倾斜,掩墙和垛口墙已在岁月的磨砺中,损失殆尽,两侧空荡荡的,下面即是绝壁深渊,行走在上边,心理素质好的人也不免战战兢兢,胆颤心寒,在残存较为完整的城砖中,还不时能看到刻字的城砖,这些生产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城砖,大概也是一种质量溯源的方式吧。
再往7号楼上走,几乎呈一条直线直插天穹,往上仰望,只能看到头顶上的敌楼和毕直的阶梯,小心奕奕地往下看时,顿觉头昏脑胀,天旋地转,许多胆小的人,几乎不敢往下直走,有的横着往下走,有的倒着往下退,还有几个严重的,是坐在台阶上一步一步往下挪着,这还不是修在危岩险涧上的孤峰险楼,可见修建长城是多么艰险的一项工程,当时守护城墙的官兵是多么孤苦而又劳累。
站在稍平展些的烽火台上往西看去,沟壑对面是尚没开放的西段长城,绵延不断的城墙和一座座敌楼轮廓,星罗棋布,延续到远处,直到看不见的远方。
往南边看,是来时走过的古北水镇,仿古的民居庭院青砖黛瓦,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民居下方是一片朦胧,重重的雾气把水镇包裹起来。
往北边看去,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壁立千仞,跌宕起伏,不刮风时,浓雾升腾,群峰沟壑在雾霭中朦朦胧胧,时隐时现,这就是古时长城的防御方向了。
望着长城外面的北方,陷入深深的思索,这也是我们的家啊,也是我们大中华的家园。几百年前,是我们的先人们,在一统河山的大业上,在进攻与防御的冲突中,创造了这旷世的奇迹,在这陡峭的崇山峻岭上绵延万余里,耸立了列入世界八大奇观的历史丰碑。
长城不是平坦道,是匍匐在青山之间,宛如中华巨龙拱起的脊梁,是华夏儿女不屈服任何列强践踏的精神象征。
国破山河在。残存下来的长城,是一段抗争的史诗,是一份历史的沧桑,绝不仅仅是休闲旅游观光的景点和平台,知耻而后进,后人不可忘记,后人定当自强。我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燃放在远处峰火台上的熊熊烈火,听到了进攻的号角,战马的撕鸣,这是进步与和平的呐喊与喧嚣。
此情此景,此时用任何语言都无法描绘内心的震撼,任何诗词都无法抒发这种博大浑厚的历史沧桑感。
长城不是平坦道。干什么事情不下一番苦功夫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走下司马台长城,由衷地感叹一声,还是走好脚下的路吧。
好汉不是别人封的,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远方,就在自己的脚下。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李竹青
微信号:gushancuizhu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