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 作者 刘国华
小县城
作者 刘国华
小县城像一个娴静的少妇端坐在北方大地上。
在过去,小县城不过巴掌大的一点地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它的半径也就一公里。
过去的时候,小县城是有围墙的,它也被称作“城墙”。远的不说,从民国到新时代以前它就一直把自己圈在这个城墙里边。城墙就是一个隔绝体,它把乡村和城里分离,分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和平年代,城墙不过是个篱笆,没人看重它,它不过把人隔开过日子而已。于是,城墙被扒开了许多口子,方便倒是方便了,千疮百孔似地。大跃进的年代,城墙被彻底扒掉了,再也不留分毫。刚拆掉城墙的日子,猛然的敞亮让城里人还感到极不适应,就好像被许多人看着光溜溜地洗澡一样。后来也就适应了,还是各过各的日子。再后来,觉得还是没有城墙好,又敞亮又便利。
不大的小县城里也有世家子弟,随着枪炮声响,小县城的世家子弟被后来新的权贵子弟取代,不过几代,新权贵的子弟也就成了新的世家子弟。其实所谓世家子弟不过就是乘着父辈的余荫,在一方区域里游刃有余地利用自然和人为的资源,居高临下地挥洒和消耗生命而已。生存各有法则,谁又能置身其外呢?
在过去,城里人总给人以买卖人的印象,外表利索,衣着光鲜,精于算计,锱铢必较。出门时还不忘吐口唾沫抹一下头发,整理一下衣襟。城市发展了,城里人的面貌也开始变化了,随着干部人数的增加,城里人都学起了干部的样子,由四个兜的干部服开始,列宁服,中山服,国防服,茄克服,西服,唐装,轰轰烈烈地起来,悄没声息地下去。知了蜕壳一般,城里人终于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乡下人再也难望其项背了。
在过去,小县城里的街巷曲曲弯弯,幽静漫长,迷宫一般。乡下人进到城里,看着一家一户相似的门楼,紧闭的大门,有些犯迷糊,往往找不着北。后来,主要的大街铺上了柏油,成了柏油马路。再后来,取直了所有的街道,都铺上了柏油。成了真正的城市样子。
小县城的人们看重亲戚亲情。尽管这种看重更多地体现在仪式上。各种年节,尤其是春节,就是小县城亲情关系的大爆发。你来我往,携家带口,串亲戚的人像过江之鲫,川流不息。吃饭、喝酒、客套、亲热,就是节日串亲戚的全部内容。
小县城的人事关系错综复杂。谁都有七姑八姨,加上曲里拐弯的远近亲戚,小县城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关系网。这是一个看似无形却处处起作用的网络。你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也许不知道就碰到了某个人。几个时辰,反馈就能回来,就有人对你提出“忠告”。所以小县城的人们就只有唱赞歌。对人对事只说好不说坏。因之,虚伪成了大家的“面膜”。这层面膜下边才是人们的真实面貌。
小县城里一条小河在城中穿过。在过去,它就是一条臭水沟而已,生活污水、雨水都流进了河沟。城市治理了,小河沟变成了沿河公园,澄清了河水,岸上栽上了柳树,水里植上了荷花,有点城市公园的样子了。实行了环境治理,环境大变。雨污分离了。不过,虽然在城里雨污分离,但到了城外,并没有人看见过怎么分离的,是不是又合到一起,是没人关心的,小县城的人们对与自己无关的事还是不大关心的。
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幽静。城市的大小有什么呢?麻雀虽小,还五脏俱全呢,何况一个县城呢?
小县城有小县城的繁华。这里有它自己的生活轨迹。日出日落,这里的人们悠然自得,腰包里鼓鼓的有钱,头脑里满满的自信。见到乡下人,他们往往忘了自己的祖上前一两代曾是乡下人,还喜欢摆出城里人的架势,昂首挺胸,颐指气使。人啊,都是健忘的。
在过去,小县城的天是蓝蓝的,透明而高远的天,像没有瑕疵、没有污点的一张蓝布。当城市街宽楼高之后,人们猛然发现,那原本蓝蓝的天没有了。即使有,也是窄窄的一条,多么珍贵似的。
那一年,小县城升格为“市”了。小县城人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真正的城市人了。再也不用夹夹扭扭的“冒充”城里人了。进步还不止这些。有一年,小县城被评为“文明卫生城市”,仿佛鲤鱼跳龙门,小县城真正发达了。于是大张旗鼓地改造,轰轰烈烈地盖楼,小县城的帽子被彻底摘掉了。
城市虽小,小县城的饭店也是灯红酒绿,街上也是车流不息。那些年轻人向往大都市的繁华,向往大都市的官场官气和机会,他们都奔大都市而去了。谁又不艳羡荣华富贵呢?
小县城自有小县城的宁静和安详。除了早晨和晚上上下班时间一阵子的拥挤忙碌外,小县城的其余时间都是悠闲自得的。这个时候,大街上车流稀疏,人流量不大。走在大街上,可以享受到大城市所不能享受的空旷和自在。走在这样的大街上,小县城人会由衷地升起一种自豪来,还是我们这里好啊。
生活在小县城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小县城的一切。他们如鱼得水,自信充实。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小县城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四平八稳,怡然自得,生活得有条有理,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刘国华,网名,水天茫茫,执业律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肥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微信号:lgh13953878195
编辑部:
水天茫茫 闻雨时
主 审: 水天茫茫
主 编: 闻雨时
制 作:水天茫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