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这张“窗户纸”是怎么捅破的?(十一)

“重按”与“轻提”的解释违背你的思维逻辑。

苏格拉底说: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有些事儿,你靠权威、靠声势、靠人云亦云,若说不出一点“道道”来,时间久了总会让人似是而非甚至心生疑念。书法也是如此,有些概念性的词汇,其含义由于被长期的思维定势硬性“灌输”而遭受曲解。致使我们在书法实战中,理论远远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要想矫正这种思维定势,就必须拿出“论据”来唤醒他。比如“轻提”和“重按”的概念!

说到这里首先声明,我一向是回避“提按”这两个字的,不信你可以去浏览我往期的文章,其中第六期还专门做过“提”“按”概念的论述。但在这里我就违心地使用一下这两个字,权当“唤醒”的工具。

“轻提”和“重按”,顾名思义就是细的笔画要提着笔写,粗的笔画要按着笔写。那么,这样的解释对吗?错!正确的回答是:轻处正须重按,粗处当须轻提!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这句话的意思是:书法中所说的提按两个字,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能独立存在。书写比较粗重的线条要提着笔写;书写比较细微的线条要按着笔写。如此才能避免线条的死板无神和虚弱无力。看来,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他没有进一步阐述用笔的原理。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揭秘:

1、“铺毫”用“提”,“裹锋”用“按”。一般来说粗的线条用“铺毫”,而细的线条则用“裹锋”的笔法。关于“铺毫”和“裹锋”的概念,我在第七期已经做过分析。由于“铺毫”时笔毫一层层地呈放射状立于纸面,要确保万毫齐力必须“撑”着笔运行,“撑”有“提”之意。而由于“裹锋”时主毫在锋毫的中间,要保持主毫不偏不倚,就必须“抵”住笔尖运行,“抵”有“按”之意。

2、匀速用“提”,变速用“按”。在使用“铺毫”的方法书写时,运笔速度相对较慢且匀速,好比“胜似闲庭散步”,这种感觉就像“提”着笔一样运行。而使用“裹锋”的方法书写时,运笔速度相对较快且加速,有如“风驰电掣奔跑”一般,需要步步加力,这种感觉则像“按”着笔运行一样。

3、锋毫跟纸面接触面积大用“提”为主,接触面积小用“按”为主。“铺毫”运行时由于锋毫与纸面接触面积较大,为减少运行的阻力,增强弹性,用“提”须多于“按”。而“裹锋”运行时由于锋毫与纸面接触面积较小,为加大摩擦力,增强涩势,用“按”须多于“提”。

4、摆动角度大用“提”,摆动角度小用“按”。由于笔锋运行是一种摆动运动,必然产生杠杆效应。铺毫运行时,由于笔杆向内倾斜度较大,力臂加大,所需的“按”力相对较小,自然“提”多于“按”。反之,裹锋运行时,笔杆的倾斜度较小甚至接近垂直于纸面,力臂缩短,自然所需的“按”力相应加大,自然“按”多于“提”。明白了这个问题,那叫一个相当的重要!比如一画之内的粗细变化,就是采用这个方法,粗处笔倾用“提”,细处笔直用“按”。不懂得这个窍门,你写出的线条粗细一致少变化。

有些书友在写字时,起止笔处往往按笔,行笔中用提笔,所以起收笔处重,容易出现死墨和圆头;而中间轻,线条容易出现“中怯”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对“提”“按”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造成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提”,什么时候该“按”,线条想粗则粗,要细则细,一切皆随己意。这个时候你的笔才算真正被“唤醒”了。

声明:虽为一家之言,实为多年所悟。若有不同观点,敬请留言赐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