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写七律注意事项(指尖编辑)
说一说写七律注意事项:
我们在谋篇布局时,首先应注意的是平仄要合理 ,尽量用正格 ,尽量不要去用到拗救 。
还应该注意:失替、失对和失粘;孤平、三仄尾以及三平尾; 一韵到底,平水韵、韵部,韵字不入诗,忌窄韵。韵字阴平、阳平要有变化。 五律,入声字可以 4个 ,最多五个。
七律:入声字可以 5个 ,最多六个。 入声字尽量避免在音节处,最多一两个在音节处。 注意音节,尾三字尽量没有词组出现。
起承转合是否清清楚楚 ,脉络是否清晰。每联的前分句、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 ,必须有关联。
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意思要连贯。
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写景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主要景色能够展示主题的景是主景,景物太多就画蛇添足了,给人感觉凌乱。
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承句的后分句 后三字要为转句铺垫,这很重要的要不然转句就不过来。
转句是最难写的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 转句的后分句第五字要为合句埋下伏笔。
这样第八句才会达到高潮。承句 转句对仗是否工稳,平仄、词性;切忌合掌。
诗句中要有'动词’把画面活起来 名词不可都在每句的同一位置,以避免句式相同。
动词相当重要的,也是诗眼。 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你所选择的景色,要和你表达的感情要一致。
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 恰当用典故, 用典一般多出现在转句里。
写七律技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即描写、议论和抒情。
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 拟人 、对比 、双关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借代等 。
表现手法 、烘托 、反衬 、铺垫 、伏笔 、照应 、悬念 、象征 、抑扬 、虚实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触景生情 、以乐景写哀情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这些都是写好一首诗的艺术技巧。
不求句句好 ,但求句句通。 起句先声夺人 ,承句转句出彩,合句笔尽意不尽,余味无穷。
“对式律绝(折腰体)”平仄谱
折腰体格律诗也叫对式律绝,主要出现在绝句中。四句的关系是“对、对、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它早于标准绝句“对、粘、对”形式。折腰体绝句七言、五言各有 4 种韵式:
一、首句不入韵式
(1)、七言平起仄收式(每句去掉前两字,即为五言仄起:
如:陆凯《赠范晔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七言仄起仄收式(每句去掉前两字,即为五言平起仄收式):
如:崔颢《长干行》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二、首句入韵式
(1)、七言平起平收式(每句去掉前两字,即为五言仄起平收式):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七言仄起平收式( 每句去掉前两字,即为五言平起平收式):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
双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4种格谱,同样遵循“一、三、五不论”原则,但不可出现“孤平”和“三平脚”。
三、折腰体的两个特点
(1)、折腰体首句最好入韵。如果首句不入韵,“对、对、对”的结果,4句诗就会第1、3句格谱相同;2、4句格谱相同。这就诗味儿欠佳了。
(2)、折腰体极少有律诗。如果把折腰体扩展成8句,变成律诗格谱。则首句不入韵的,8句之中的平仄格式两两相同;首句入韵的,有 7句的平仄格式只是折叠变化。也显得诗味儿古板。
仅举一例:
南北朝 王籍的诗《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是五言首句不入韵式。不过,诗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在唐代之前,就有“文外独绝”的美誉。
四、掌握折腰体绝句格谱的巧门
会作正格谱绝句的诗友,作折腰体绝句需要掌握技巧:
(1)、作首句不入韵的,要记住四句关系是“对、对、对”。
(2)、首句入韵,要记住,第一句前4字平仄相反对,末尾 3个字 是“仄仄平”的,下句要对“仄平平”;第一句末尾3个字是“仄平平”的,下句“仄仄平”就行了。
前两句末尾,是把两种不入韵首句格式“……平平仄”、“……平仄仄”,然后首句为了押平韵,把末尾的“仄”与倒数第3字的“平”,置换而形成的“……仄平平”和“仄仄平”(参见二,首句入韵两种格谱)。
仄韵诗也有很多折腰体名诗。
例如: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等等,也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