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摢掳,贴板 ,加餐
皖北解词︱摢掳,贴板 ,加餐
摢掳
方言读音:hū lu
简明释义:把事情摆平。
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棋牌室,都用上了麻将机。洗牌,迈上了自动化时代。而过去不是这样。那时候颍淮人洗牌,都是手工“摢掳”。
我疑心,这个“摢掳”,不是颍淮特有的俗语。京津一带,也这么说。天津地方志网上,录有《天津通志》的全文。其中民俗志的方言中,就有摢掳,意为抚摸。它给出的例句是,“肚子痛,让奶奶给摢掳摢掳。”
抚摸。嗯,颍淮人读来,是有这么点儿意思。但似乎又不是很准确。
我以为,颍淮人的“摢掳”,带有明显的农耕印记。旧时,颍淮乡间民房,多为土房。它的内外墙壁,需要用泥糊子“粉刷”。这个过程,就是“摢掳”——相对稀薄处,该是“抚摸”;相对厚一些的地方,就得用劲“摢掳”了。
颍淮所谓“摢掳”的对象,又不仅是土墙和泥糊子。有时候,晒场上晾晒粮食,也需要“摢掳”,就是用木掀、推把之类的工具,把粮食推展平整。另有些时候,农民用大笤帚清扫晒场,也可以叫作“摢掳”。
长期使用过程中,颍淮人还把“摢掳”的意涵,无意间扩展了。一个典型的用法,就是表示“摢掳”事情,意为把事情摆平。“摢掳”事就一定要“摢掳”人。但能够“摢掳”人的人,肯定就不一般。要么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要么是家族里有出息的人物。镇得住台面,他的话才有人听;人都给他面子,他拿的意见才没人反对。只有这样,他“摢掳”起来,才会顺畅。
贴板
方言读音:tiě bán
简明释义:靠谱。
时间是2010年8月19日下午。这个并不特殊的时间刻度,微博上热传一种带有“靠谱”字样的图片。于是,互联网上的“靠谱体”横空出世,“靠谱”这个词也站在了流行的风口。
辞典上说,它是北方方言,后现代流行词汇。它从“离谱”衍生出来,表示可靠,值得相信和托付的意思。而旧时皖北的颍淮地面上,有个词跟这个意思几乎对等。它叫“贴板”。
这个看起来有些土气的“贴板”,似乎只在老辈人中间。当老人们对年轻人为人做事作出评价的时候,常用“贴板”,或者不“贴板”来总结。它是基于经验的判断,也是对一个人一件事未来的预判。其中,有审慎的态度,也有大而化之、推而广之的随性。在旧时的颍淮,如果一个人贴上了不“贴板”的标签,这个人的前途就会渺茫起来。如果一件事跟不“贴板”沾上了边,这件事肯定不能办,也办不成。反之亦然。
比较一下“靠谱”和“贴板”。它们看似毫无交集,其实却是传神地对等,无缝契合。“靠”和“贴”带来动感,“谱”和“板”更是惊人地相似。作为北方方言的“靠谱”,具有大面积流传的通俗。但当它走进农耕传统久远的颍淮,这里的人,就把它改造成了更为通俗的“贴板”。这是语言传播与地域特色的结合。它让我们的语言,摇曳多姿。
加餐
方言读音:jiǎ cǎn
简明释义:改善伙食。
那天中午,我下班后从小区门口,买了二十几块钱的手撕香辣鸡。在楼下一单元,碰见上楼的方老师。他跟我打招呼,“中午要加餐了哈”。
如果望文生义,他说的“加餐”,该是增加一餐,也就是多加一顿饭。其实不然。旧时颍淮人说的“加餐”,指的是改善伙食,比如在菜食中加点荤腥。它跟很多地方“打牙祭”的意思,旗鼓相当。
打牙祭,原意是说,每逢月初、月中吃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也就是吃肉。据说,旧时厨师供奉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食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讹传为“打牙祭”。又据说,古时祭神、祭祖的次日,在衙门当差的人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而在颍淮地面上,人们基本不说“打牙祭”,而习惯说“加餐”。
当然,不论是“打牙祭”,还是“加餐”,都是旧时代的景观了。它几乎只存在于六旬以上老辈人的记忆深处。那是他们永远不能忘怀的一道贫苦的伤疤。这个源于吃不饱肚子的词汇,这个折射出对“加餐”眼巴眼望的眼神的俗语,早就被时代的脚步,甩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