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学好英语


说两句与英语学习相关的事。

1954年,初中不设英语课,已设者一律停止,英语教师全部转岗。此后的十余年里,英语教育时断时续。断的时候多,续的时候少。1969年,当英语重新出现在部分中学课程表上时,新教材上标注着“专供复课闹革命使用”,主要内容也已变成running dog (走狗)、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跃进)、Stop!or will fire!(站住,否则就开枪了)、Tell us all about your secret code!(把你们的密码说出来!)……

那时,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本是俄语的底子,当他发现自己需要阅读的专业书籍多是英语所写时,便下决心要学英语,办法是:“那时候每天早上8点到9点要学习毛主席著作,我就带着英文版去,造反派过来干涉却找不到理由,气呼呼地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广播课开播的前几天,60万册教材刚上市,便被北京市民抢购一空。后来加印三次,总共120万册,也是全部售光。

智力与见识直接相关。这些抢购英语教材的北京人,显然深知英语与人生命运之间的深切关系——后来,许多收听过该广播的北京人,在遇到播音者屠蓓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广播英语改变了我的命运”。但在京城之外,在见识不足之地,比如河南唐河县的马振抚中学,一名女中学生却在1973年夏,写下了一首惊世骇俗的打油诗:

我是中国人,

何必学外文。

不学A B C,

照当接班人。

这位女中学生没有能够接上班。她的英语老师、班主任与校长一致反对这首打油诗、还当着全校师生批评了这种见识。然后,怎么也想不通的女中学生,选择了跳入水库自杀;再然后,打油诗传遍了神州大地。教英语和学英语的人,处境也随之变得更加艰难。

转折发生在1978年。这一年,英语终于再次被列入高考科目,但成绩不计入总分。1979年,英语的考试分数,只按10%计入高考总分;1980年上升至30%;1981年是50%,1982年是70%。到1983年,终于变成了100%。

1982年,央视还自英国BBC引进了一套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放在晚七点《新闻联播》之前播出。《跟我学》课程的文字内容,刊载于《电视周报》,直接引发该报订阅用户激增了50余万;后出版单行本时,又卖出了超过300万套。智力与见识直接相关,那个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恰是见识最广的那批中国人。他们知道英语是个好东西。

经济学者张卫国在2012年发表过一项题为《外语水平与工资收入》的研究,结论是:

“精通外语对月工资收入的影响为43.8%,一般外语能力(对月工资收入)的影响为6.44%,二者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

按“世界书籍翻译数据库(UNESCO Index Translationum)”的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人类社会共出版了大约两百万种翻译书籍,其中约123万种是由英语翻译为其他语言,约15万种是由其他语言翻译为英语。而由汉语翻译为其他语言者,只有约1.3万种,由其他语言翻译为汉语者,只有约6.3万种。

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较高价值、较高需求的书籍,才会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这意味着:英语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核心语言。人类的绝大部分现代文明成果,是以英语为载体存在的。不懂英语,便相当于被隔绝在这些现代文明之外。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为公(拥抱文明)为私(提升收入),都要学好英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