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大饶阳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几十年前,红高粱主宰人们的饭桌,说起榆皮面儿、秫面汤(用高粱面做成的捞面),咱衡水地区上点岁数的老人啊,那是再熟悉不过了;说到包皮温汤(用活好的白面包起高粱面团做成的捞面),四十来岁的人也会记忆犹新。
榆皮面
老人们讲,那时候卖榆皮面儿的可多了,有在集上卖的,也有挎个篮子串乡卖的,虽然不是很贵,但是庄稼人穷得很,有些人家买不起。偶尔有刨榆树的,榆树根就成了抢手货,人们把榆树根用斧子砸扁,包下表皮,太阳下晒得焦干,剪成一段一段的,在碾子上一遍一遍地轧,再用细细的马尾箩筛,最后榆树皮就制成了榆皮面儿。要是能吃上掺了榆皮面儿做的捞面,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秫面汤
抓上一把榆皮面儿,用开水把高粱面烫一下,揉成面团,这样的面有劲道,然后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切成宽条,下到开水里,煮熟捞在凉水中,盛在碗里,上面放些菜,搅拌搅拌就可以吃了,这样的面条吃起来滑爽筋道。本家一个奶奶说,那时候她家穷得买不起榆皮面儿,就把烫好的高粱面做成一个个剂子,擀成薄些的饼,用刀切成条,上大锅里蒸,蒸熟了放在碗里,浇上菜就可以吃了,这样的面条非常硬,吃了胃口难受,但是她丈夫特别喜欢吃面条,就这样硬的秫面条,一顿能吃四碗。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当时没有别的办法,不吃饿得慌。我们村有户史姓人家,人口太多,买不起榆皮面儿,上锅蒸又嫌太麻烦,就直接把秫面条下到锅里煮,这样的面条没有一点劲性,特别爱断还一煮就烂,吃到嘴里扎扎啦啦的,实在不好下咽。吃完面条,剩下的其实就是一锅红红的高粱粥,人吃完了就喂猪,倒是一点也糟蹋不了东西。那个时候人们不挑剔饭食,能填饱肚子就不容易了。
包皮温汤
后来,人们的生活好些了,做面条的时候,揉上一小块白面团,把高粱面团包起来,放在案板上擀,切好的面条挺好看,外面是白色的,里面是红色,吃起来也好吃,光滑爽口,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榆皮面儿包皮温汤”。30年前我10来岁,那时候的生活就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善,高粱面没怎么吃过,棒子饼子、窝窝头是主食。记得有一次老奶奶说:“今天我给你们做榆皮面儿包皮温汤。”我们姐妹心里就充满了新奇和期盼,围着看老奶奶有条不紊地揉面,擀、切,看着白里套红的面条整整齐齐地码在盖帘上,当老奶奶还在烧火煮面条时,我们早拿着个大碗在旁边迫不及待了。包皮温汤好吃,现在还有些怀念,更多的是怀念当时的温馨。其实,那时的包皮温汤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就是尝尝鲜,而在老人们眼里却曾是美味。(作者:赵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