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13:米点皴 雨点皴 钉头皴 马牙皴
米点皴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的山水画皴法,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早晨初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
潇湘奇观图 南宋 米友仁
米友仁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长子,父子两人共创“米家山水”。此图绘米友仁十分熟悉的潇湘奇观景致,深得其“变态万层”之“真趣”。开卷便是浓云翻滚,隐现出远山坡脚,随着云气的飘动变幻,逐渐显露出山形,重迭起伏的峰峦影影绰绰地展现于团团白云中。中段山川始露出清晰真容,主山屹立,尖峰高耸,树丛映带,沙渚数重,甚富高远和深远感。结尾处山色又渐趋淡远,唯近处林岸、草庐明晰。自首至尾,迷濛、清明以及远近、浓淡,几度变幻,奥妙莫测。时隐时显,忽明忽晦,迷濛又富有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垕《画鉴》)同时他也很讲究笔法,以大笔触的遒劲笔法来泼染水墨,墨随笔走,在大笔涂染块面中,多有纵点、横点、落茄点和不规则的破笔点,亦见连勾带擦的线条。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米氏云山兼具滋润和沉郁的特色。
仿米氏云山图 明代 董其昌
米氏父子是以点和块绘画,形成了独特的“米家山水”,又称为“无骨山水”。绘山峰高耸,起伏连绵,两山间云雾缭绕,似入仙境,山脚下溪水成河,岸边树木苍翠。
风雪松杉图 金代 李山
风雪松杉图(局部)
李山,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画史称他每`于屋壁间喜作大树石,所作《风雪松杉图》,用笔潇洒,清绝有致,出蹊径外。这幅《风雪松杉图》主要可以区分成前后两景,前景成排并立的松枝,其姿态颇为怪异: 几至平行笔直的枝干,连接背后矗立的山峦,分割画幅成一道道直行的分割线,而给观者一种平行开展的视线意象。李山巧妙地融合“米点”及斧披皴技法,浓墨快笔皴擦,墨点则用以表现松枝凹凸的表面及轮廓。随风翻飞的松叶,在浓墨快笔的皴擦下,更显得苍凉萧瑟。背后另以浅淡的墨色晕染远山雪景,浅重不同的墨点则装点山头,凸显山形轮廓及光线阴影。山峦与松木间则见以工笔淡墨勾勒的房舍,正位于画幅中央,亦似乎隐现了前后景中间的一道空间。
雨点皴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是由盛唐画家诗人王维所创造。在画史上运用雨点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皴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
雪山楼阁图 宋代 范宽
雪山楼阁图(局部)
此画与《溪山行旅图》中的商旅有异曲同工之妙,左下渔夫卖鱼,山间小路上的行人冒匆匆赶路,山腰间楼阁殿宇隐现。此画皴法多是雨点皴,画中景抽绘树木,用笔遒劲,姿态各异,为画面平添生气。近处的柏树,笔法极其精彩。主峰作寒林密布,如茸似毯,密而不乱。是一幅非常优秀的宋代精品。
钉头皴是一种短笔皴,侧锋落笔,随即提撇,起笔重收笔轻,形成钉状的笔迹,因收笔尖瘦,形如鼠尾,又称鼠尾皴。因其形状如铁钉,像凿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常用于表现表面斑驳的山石,此法是从巨然山水技法中变化而来,多用在山水画远景的点苔上,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通过笔墨的干湿浓淡,画面的近大远小,来表现远山树木葱荣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 宋代 范宽
绘远处巨峰壁立,山腰间一帘瀑布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山下巨石堆叠成山,石上树木苍翠茂盛;巨石之间狭窄小路上,数只骡子驼着货物在一个人的指挥下赶路前行。
马牙皴是一种侧锋直笔皴,为斧劈皴的一种表现形式,特点是劈出笔迹势短,横向排列较为整齐,马牙皴为李唐所创。
万壑松风图 宋代 李唐
万壑松风图(局部)
绘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在构图上,双峰交错,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表现为“万壑松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