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是一种自我保护
点击蓝字关注我
常听到有人自嘲:“我的记忆像金鱼只有七秒”,昨天说,今天忘,上个月的事情遥远得像上个世纪,记忆力总是追不上健忘的速度,是老了吗?记忆力衰退?还是在保护你不受失败体验的负面影响?“忘事”真的是一种缺陷吗?未必!
1. 一边存储,一边遗忘
《神经元》(Neuron)杂志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发现记忆形成之初的一个关键机制,原来也在“抹除”记忆。此文作者说:“人们一直觉得遗忘是被动的,但我们发现,遗忘是一个主动过程,而且有可能还是被调控的。”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不断接受信息、存储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遗忘。
一天之内,你可能先看了令人振奋的新闻而生出自豪感,又看到海洋生物濒临灭绝而愤慨不已,之后看娱乐八卦“多人运动”莞尔一笑,人的情绪可以自由切换,无缝对接,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无论当时有多愤怒多激昂,很快就转换了、遗忘了,除非这种不公正待遇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换句话说,每个人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太杂,不得不变得健忘。存储太多信息会导致思维混乱,影响人维持正常或者说平稳的生活状态,所以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不得不变得麻木。
由于对互联网的依赖,大脑不再用于储存信息,而是用于筛选信息,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记忆,其他的信息碎片则或淹没或交由网络存储。
2. 对信息的选择性遗忘
信息时代,大脑成为中央处理器,会对信息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有用”还是“没用”、“有效”还是“无效”、“重要”还是“不重要”?然后对被判定为不重要的信息做选择性遗忘。
举个例子:当某人的生日你已经不记得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人对当下的你已经失去了实质性意义,无论这个人曾经与你有多亲近。
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记忆与遗忘领域的研究者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dt)说:“遗忘就像过滤器一样,它能筛除掉那些大脑认为不重要的事儿。” 当真能记住所有事儿,就陷入了冗余信息的负累,变得失去了效率。
据研究者表明:“大脑的预设工作模式也许就要遗忘信息。”原来大脑的首要任务是“遗忘”,而不是“记忆”!通俗的讲: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才能达到微妙的平衡,如果搞反了,会活得痛苦。
3. 对悲伤的回避性遗忘
《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说:“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来袭。”每个人的灵魂都有文字载不动的悲欢,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喜大悲都是难以承受的,“范进中举”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乐极生悲,悲极则沉,平淡才是人生常态。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抓住温暖就不放手,对于悲哀则尽力淡化,选择回避性遗忘那些痛苦的、不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把部分经历从意识中“隔离”,以模糊其带来的强烈的负面情绪的冲击、降低伤害。
比如女性会尽量避免提及曾伤害过她的前男友,男性会尽力回避自己败走麦城的失败经历,不仅是嘴上不提,还会有意识地淡忘,以求把挫败感、受害者心理带来的伤害最小化。
4. 大脑深处排斥你的渴望
“渴望”的根本是“改变”:
渴望美貌——改变路人脸、大妈臀的现状;
渴望升职——改变目前的职场地位及薪资待遇;
渴望一个男友(女友)——改变单调的生活,一尝浪漫的滋味。
“渴望”的原动力是“要变得更好”,在意识里认为需要变得更好,并由此延展出关于美好的想象,用某些超越现实的方式来“拯救”或是“治愈”自己。
但我们在渴望改变的同时又害怕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打破现下所拥有的生活方式,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重新适应调整,进而产生新的烦恼。
所以看到别人减肥成功,你会想到:“连米都不敢多吃一颗,背后指不定怎么受罪呢!”;看到别人在朋友圈秀恩爱晒幸福,你可能会质疑:真的假的?不会是朋友圈营销卖人设吧!一边深度渴望一边极度怀疑,因为怕得到后失去,所以先质疑尚未得到的“得到”。
大脑知道你的某些渴望属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预先为你做出了选择:排斥,这样即使渴望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也不会太痛苦,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吧!
最后,用木心先生的话来结束:“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有些事情并非表面的非黑即白,记忆力太好是一种痛苦,而遗忘是一种自我保护。
所谓健忘,也许真的是幸福的。
点右下角 在看 会快乐哦!
关于作者
雪凝儿,南京市作协会员,小说曾获铁流文学奖,作品曾入选《南京新时期短篇小说选》。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样风景,感悟人生,从心出发,写生活的爱与哀愁,期待与你在文字中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