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让我们泪流满面
文/半佛闲人
2021年,贺岁片接踵而来。这个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火了,贾玲火了,张小斐火了,观众笑着笑着哭了。每一位被感动哭了的儿女,都会重新思考我们的母亲最需要什么,对儿女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早之前片名为《你好,李焕英》的电影,最能引发我的观影欲,原因很多:首先是喜剧演员贾玲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其次,浏览剧透,发现剧中有很多老戏骨加盟;第三,这是贾玲纪念母亲的一部伟大作品。可是,从初一开始购票屡屡受挫,真是一票难求,不是买不上就是仅剩最后一排。大年初九中午早早下手,查阅有票,火速奔向电影院,终于买到心仪的座次,守候,期待,开播,观看……《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穷尽力气穿越时空对妈妈诉说的一声道别,这声道别足够郑重,以至于近半小时的小品也无法承载,两小时的电影才将将够“把她的心掏出来”。这是走进影院前,我的想法。大灯亮起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部电影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弥补一次完美的告别。电影全程没有出现再见的台词。后半段的一个镜头,英子坐在丈夫的自行车后座向晓玲挥手示意再见,重生后的她仍然坚定地选择了“旧路”,但知晓真相后的晓玲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向妈妈说再见,全部眼泪都在祈求,正如分离前最后的画面,女儿跪伏在地,紧搂住妈妈悲泣,“别走,妈,别离开我。”二十年前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贾玲没有机会向妈妈告别,电影里也无法挽留妈妈的离去。戏本创作中,天人相隔的转折点似乎与现实刻意维持不同:悲剧发生时,贾玲在北京接到姐夫的电话,赶回湖北襄阳老家时,妈妈已经入殡;小品和电影里,晓玲和妈妈以亲昵的姿态(打闹、欢声笑语)共同遭遇不测,电影剧情甚至有所暗示,是女儿间接导致了母亲意外丧生。导演贾玲的这一设定让母女二人羁绊更深。在小品与电影的时空里,贾玲亲手创作了一幅天堂般温馨的画面,这幅画里,有妈妈和她,有笑声和畅想。生命的诞生,由孩子离开母亲的子宫开始,死神降临也不能改变她们曾是一体的事实。回到最初的误解,这部电影是一封被泪水浸湿的长信,思念妈妈的女儿日夜书写,从青年书写至中年寄出,决不可能是一声道别。在任何一个时空里,贾玲都不可能向妈妈道别,因为道别意味着放下、永别、消逝,而妈妈是所有这些概念的反义词。妈妈的称谓、形象似乎总自带一圈光环。和天生头顶就安着光环的天使不同,妈妈的光环一两分靠天意,主要还是靠后天人为圈上,头上镶着许多大字:牺牲、奉献、无私、伟大。与爸爸给予的是积极的爱相反,来自妈妈的爱是消极的,《爱的艺术》如是总结。母爱就其本质而言是无条件的,是触手可及的,不费力气的。父亲是有条件的爱,要努力花心思、靠优秀的成绩,足够好的表现才可能换取。我曾读过知名作家写自己母亲、父亲的文章。例如:梁晓声的《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周国平老师的《用什么来报答母爱》;老舍先生《我的母亲》;冰心老师纪念母亲的文章《南归》、散文《母爱》;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母亲的书》等等,无一不是表达深沉的爱。作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追忆母亲的一生不足为奇,但鲜有人将自己的母亲搬上荧屏,坐上时光穿梭机亲眼目睹“母亲”作为妙龄少女的高光时刻,这实属可贵。贾玲将母亲的一生改编成一部电影和亿万观众一起见证母爱的平凡和伟大,也因此引发观影者的感想,戳痛其泪点。贾玲失去母亲成为此生永远的痛,但是为母亲导一部电影,该是痛苦的另一种最好的释放方式。单凭谨以此剧献给所有母亲,她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和最优秀的演员。我们每个人的父母其实都活成一部伟大的电影,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她们为儿女的一生操劳及所作所为一本书写不完,一部剧也道不尽。先不说这部电影突破票房十亿之事,也不想过多谈论什么好看到炸裂的程度,单剧中演员贾玲撕心裂肺,拔足狂奔,泪如雨下的场景足以刺痛观影者的每一根神经,那一幕真的太扎心。对喜欢追剧的我而言,沉浸剧情中不能自拔那是常有的事情,每每看到一些场景也会感激涕零,也会伤心落泪,但是回过神来,理智会告诉我:这是虚构的又何必太在意。但是看贾玲导演的这部作品完全不同,她是根据真实故事加工而成,感情纯度百分百。这部影片的后半部分全是泪点,贾玲从穿越中走回现实,从憧憬走向清醒的那一刻,谁会想:等待她的依然是万丈深渊。母亲不再年轻,不再需要她为母亲买电视机,不再需要她组团让母亲打排球,不再需要她为母亲介绍对象,不再需要她载着母亲去兜风,因为病榻上的那个人永远没有醒过来,而她座驾旁边的那个座位也一直空着,她的忧愁至此无人分担,她的成功无人见证,即使她成为当红喜剧女王,即使她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即使她成为春晚舞台上的常客,哪又怎么样?“子欲孝而亲不在”大概是人世间最无可挽回的遗憾。看到这里,我有种头皮发冷,心跳加快,喉咙哽咽的感觉,紧接着泪水夺眶而出。人生,只有经历过,只有拥有相同的经历和阅历,又有同样的感受,才能俘获情感上的共鸣。无需让时光倒流,我便能真切感受到大阿叔的离去仿佛就在昨天,就在那个带着黑色幽灵的深秋夜晚,截止到现在也不过区区几个月而已。阿叔走后的第二天,我火速的奔回故乡,在他的灵柩前,深深地躹了三个躬,没有哭,也没有说一句话,隔着玻璃盖子,内心平静地注视着他稍瘦的脸庞,许久,许久……春节前夕,和我大叔的儿子聊了好一会儿,他说:"哥,你计划几号回家啊,可别像我一样想看看父亲都看不到哦!伯父伯母也老了,记得常回家看看。"是啊,父母亲从小到大都是对我百般的宠爱、无尽的给予全部爱……直到现在的我,还在让他二老担心和不省心。我曾写过一篇《告别人生》的文章,让多少人感动,也让多少人读完情不自禁的流下了两行热泪。文章说的是人生的生离死别和爷孙三代人之间告别的真实故事。时隔多年,这些忘不掉的爱,越是回忆,越是万般不舍和不忍,我没有勇气翻阅走过的日历,和著名演员贾玲比起来我实在太过渺小。贾玲从穿越中清醒过来时,等待她的是残酷的事实,影片中那条柏油马路上她的脚步越来越大,奔跑速度越来越快,我知道她不敢停下来,停下来心会痛得更厉害,直到精疲力尽,直到四肢发软,我想那也只是暂时的忘记悲伤。有一种说法,人的死亡分为三个阶段,心脏的跳动意味着生理上的死亡,简称自然死亡;葬礼的结束意味着社会意义上的死亡,简称社会死亡;而最后一次死亡,是被世界上最后一个记住你的人也已遗忘,这称为绝对死亡。从这一点上来说,贾玲的母亲是幸福的,贾玲本人也是最幸福的演员,因为她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让母亲永远活在当下,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而且有那么多观众和她一起见证这一时刻,感觉她的母亲从未离开过,她也算是完成自己最大的心愿。影片可以被界定为喜剧,毕竟在观影的前半场,周围人笑声不断;但我仍然觉得悲剧的成分更感人,更抓人,更动人。影片当中虽有不少笑点,但是这种笑容是在悲剧还未来袭之前产生的,是预设的种种大美好,小确幸。一旦梦醒时分,只有眼泪最懂她。笑着笑着就哭了,这应该是最高级别的哭泣,最绝顶的悲伤,最大程度的心灵摧毁,杀伤力也往往最强。这些年,家人一个个离我们远去……大阿叔、四阿叔、远忠哥、清香妹。都是四五十岁的年纪,同龄或同辈,多数都是死于疾病痛苦的折磨。非自然的死亡,这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情景,他们倒下的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我常常在想:我们每个人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果能永远健在该多好啊!就在前几天,说好春节和父母亲一起过红色喜庆年的,回家的感觉真好,想想都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那种回家的冲动,那份深沉的牵挂,令我心动不已。没想到,因为车的缘故,没能如愿回成故乡,望着满满的行李,那一刻,无奈也无助,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很想很想回家,但又很害怕!圣哲说:“人生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我的心变得格外柔软,格外敏感,亲人间、好友间的每次离别都会令我感伤、伤怀!我多么地希望父母亲也能活到耄耋之年。我知道每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佛家说,修行靠个人。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但是我愿意永远把父母的长寿,作为他们生存的最高幸福指数。因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剧照
作者简介:70后,环保达人,素食爱好者,一枚灵魂有趣又有爱的暖心大叔。历经世事,阅尽千帆,看过太多悲欢,饱尝人情冷暖,但内心依然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