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喘证”方剂汇总

治疗“喘证”方剂汇总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喘证病因病机:

1.喘证的常见病因 ①外邪侵袭 ②饮食不当 ③情志所伤 ④劳欲久病

2.喘证的主要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诊断要点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辨证论治:

1.喘证的辨证要点:①辨虚实 ②实喘辨外感与内伤 ③虚喘辨病变脏腑。

2.喘证的治疗原则,以虚实为纲。

实喘:治肺,祛邪利气

虚喘:培补摄纳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需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3.实喘的分证论治

喘证(实喘)→风热壅肺证→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喘证(实喘)→表寒肺热证→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味

喘证(实喘)→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喘证(实喘)→痰浊阻肺证→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喘证(实喘)→肺气郁闭证→治法:开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4.虚喘的分证论治:

喘证(虚喘)→肺气耗伤证→治法:补肺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证→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喘证(虚喘)→正虚喘脱证→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金匮钩玄》卷第一 喘

戴云∶有痰喘,有气急喘,有胃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有胃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咽坠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者,以火济火也。昔叶都督患此,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矣。

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有气虚短气而喘,有痰亦短气而喘。

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

喘急有风痰者,妇人大全方千缗汤。

阴虚有痰喘急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

气虚者,人参、蜜炙黄柏、麦门冬、地骨皮之类。

大概喘急之病,甚不可用苦药凉药,火气盛故也。可用导痰汤加千缗汤治之。

诸喘不止者,用劫药一二帖则止之。劫药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椒目碾极细末,用一二钱以生姜汤调下,止之。

又法∶用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以生姜汁炼蜜为丸,小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噙化下之。效。

  • [chuǎn zhèng]

    喘证

喘证,中医病名。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名词解释

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历史沿革

1.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疗。

3.明·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4.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5.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

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阻遏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饮食不当: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浊内蕴,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3.情志失调:所欲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郁闭,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劳欲久病:如肺系久病,或久咳伤肺,或久病脾气虚弱,肺失充养,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此属虚中夹实之候。

病机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诊断依据

诊断要点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病症鉴别

1.喘证与哮证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一般说来,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2.喘证与气短

喘病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象喘病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辅助检查

喘证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胸部X线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同时可配合血常规总数、中性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等检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应辨肺虚,肾虚,心气、心阳衰弱。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肿,脉结代。

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证治分类

实喘

1.风寒壅肺证

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2.表寒肺热证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证

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5.肺气郁痹证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虚喘

1.肺气虚耗证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

2.肾虚不纳证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当归、蛤蚧。

3.正虚喘脱证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龙骨、牡蛎。

其他治法

针灸治疗

治则:宣肺平喘

处方:膻中、肺俞、天突;热毒加尺泽, 痰浊加丰隆,肝郁加期门。

治法:均用泻法。肺俞穴,针后加拔罐。天突穴先直刺至触及气管外壁后,循外壁向下刺1寸左右,以基本手法先激发出咽部发紧阻塞不适样针感,再施泻法。均留针至喘平或明显好转。留针期间反复给予间断运针。

转归预后

喘病的转归,视其喘病的性质、治疗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是实喘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喘再次感邪而虚实兼夹,上实下虚;痰浊致喘者,因治疗因素而有寒热的转化。喘病日久,因肺气不能调节心脉,肺气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痹阻,进而又进一步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转成肺胀。

喘病属危重病,但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实喘因邪气壅阻,只要祛邪利气,一般易治愈;但若邪气极甚,高热,喘促不得卧,脉急数者,病情重,预后差。虚喘因根本不固,气衰失其摄纳,补之不能速效,故治疗难;若虚喘再感新邪,且邪气较甚,则预后差;若发展至喘脱,下虚上实,阴阳离决,孤阳浮越之时,病情极险,应积极抢救,或可救危亡于万一。

预防与调摄

慎风寒,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黏肥腻之品。平素宜调畅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须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有助于预防喘病的发生。

喘病发生时,应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休息,充分给氧。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饮食应清淡而富营养,消除紧张情绪。

文献摘要

1.《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2.《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3.《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4.《素问·逆调论》:“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5.《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涉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

6.《医学入门·辨喘》:“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鞍。”[1]

7.《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则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2]

6 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

有关喘证,《内经》论述较多,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示喘证以肺为主病之脏,并认为致喘的原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篇》又说:“劳则喘息汗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的证候,其中包括“喉中作水鸡声”的哮证和“咳而上气”的肺胀等病,并列方治疗。此后金元医家又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二大类,作为辨治纳领。《类证治裁?喘症》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喘证涉及多种急慢性疾病,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病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
病因病机
    喘证的成因虽多,但概要言之,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为六淫乘袭,内伤可由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1)外邪侵袭 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或因风热犯肺,肺气壅实,甚则热蒸液聚成痰,清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作喘。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气逆作喘。故《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 恣食肺甘、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若湿痰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清肃之令不行,肺气为之上逆。《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指出:“惟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即指痰浊壅盛之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情况。
    (3)情志不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此即《医学入门?喘》所说:“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音者”之类。
    (4)劳欲、久病 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短气喘促,故《证治准绳?喘》说:“肺虚则少气而喘。”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此即《医贯?喘》所说:“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及气不归元也。”若肾阳衰弱,水无所主,凌心射肺,肺气上逆,心阳不振而致喘者,则属虚中夹实之候。此外,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导致气虚而为喘。
    总之,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肺和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和皮毛,内为五脏华盖,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促,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导致气逆于肺而为喘。它如脾经痰浊(饮)上干以及中气虚弱,或肝气逆乘亦无不影响及肺。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见。故叶天士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临证指南医案?喘》)之说,扼要地说明肺肾两脏病机的重点。概言之,皆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度所致。
    本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根于命名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的危局。
类证鉴别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但卧为快。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短气,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辨证论治
    喘证辨证首先应审其虚实,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所说:“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 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苦气息喘促,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区别寒、热、痰的不同,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治在肺、肾,而尤以肾为主,治予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实喘
(1)        风寒袭肺
【症状】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寒证。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化痰利气。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可加半夏、橘红、苏子、紫菀、白前等;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2)        表寒里热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
【证候分析】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热为寒郁则伴形寒、发热、烦闷、身痛。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本方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和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助其清热化痰之功。若痰多可加葶苈子、射干。
(3)        痰热郁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痰,肃降无权,而致咳喘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热伤肺络则见血痰,痰热郁蒸故伴有烦渴、渴饮、咽干、面红等症。苔黄或腻、脉滑数为痰热之征。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加减。药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贝母、杏仁、苏子、半夏降气化痰。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痰多粘稠加海蛤粉;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喘不能卧,痰涌便秘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薏仁、芦根。
(4)        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证候分析】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故喘满闷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腻;痰湿蕴中,肺胃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粘,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
(5)        肺气郁痹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冲逆犯肺,肝气不降,则喘促气憋,咽中如窒息。肝肺络气不和而胸闷胸痛。心肝气郁则失眠,心悸,脉弦。
【症状分析】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肝气不降,则喘促气憋,咽中如窒。肝肺络气不和而胸闷胸痛。心肝气郁则失眠,心悸,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本方用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白酒等开郁降气平喘,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花、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虚喘
(1)        肺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舍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肺虚气失所主,故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肺气不足致咳声低弱。气不化津故咯痰稀白。肺虚卫外不固则自汗、畏风。舍质淡红,脉软弱为肺气虚弱之象。若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呛咳痰少质粘,烦热,咽喉不利,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麦冬、熟地补阴;五味子收敛肺气;紫菀、桑白皮化痰清利肺气。若寒痰内盛,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若肺阴虚甚,可加沙参、玉竹、百合等。
肺虚作喘,病情严重时常与肾虚并见,可配合补肾纳气之紫石英、胡桃肉等。因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又当补脾养肺、益气升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        肾虚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疲,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苔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细。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病肺肾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肾虚精气耗损,则见形瘦神疲;肾阳既衰,卫外之阳不固故汗出;阳气不能温养于外,则肢冷、面青;阳虚气不化水而见跗肿。舌苔淡白、黑润,脉微细、沉弱均为肾阳衰弱之征。若真阴衰竭,阴不敛阳,孤阳上越,气失摄纳,则见喘急面红,咽干,烦躁,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黛阳之征。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前方温补肾阳。若冲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镇纳之。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和生脉散以滋阴纳气。如兼黛阳症加龙骨、牡蛎以潜阳。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粉、紫衣胡桃肉。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或偏阴虚,应权衡主次治之。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如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舍质淡胖,脉沉细者,可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温肾益气行水。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面、唇、爪甲、舍质青紫者酌加丹参、红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
    若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者,为肺气欲竭,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急宜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可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若伴有燥烦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歇,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汗多气逆如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一般来说,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气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衰失其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易感邪诱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而致汗脱,故难治。但实喘上气,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者重,虚喘见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急鼻煽,摇身~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为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之喘脱危候,必须及时急救,慎加处理。
    凡有喘证病史者,平时应慎风寒,节饮食,戒烟酒,因情志致喘者,尤需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强体疗、气功锻炼,以固根本。
结语
    喘证是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虚喘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治予培补摄纳。

临症需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如外寒内热者当解表清里,风寒化热或痰浊蕴肺而外感风寒、邪热者,当按照病情的转化处理,根据兼夹情况联系治疗。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治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主次轻重处理。虚喘虽有补肺、补肾的不同,但每多相关,应予联系考虑,其中尤当重视治肾。同时还须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填真阴,阴阳两虚者则根据主次酌情兼顾。若喘促不解,汗出肢冷,面青,肢重,烦躁昏昧,心阳欲脱者,需及时抢救。

警惕张口气“喘”!

一、经常张口气“喘”是怎么会儿事?

喘,尤其是不活动,甚至平躺时也张口气喘,不是好事。这类疾病相当于中医的“喘证”范畴。中医学认为,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喘的临床特征是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喘证相当于西医的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以及癔病等所引起的呼吸困难。

二、什么原因会导致“喘”?

中医认为喘是由外因、内因引起的。外因为外邪侵袭,如重感风寒,邪袭于肺;或表寒内热,或风热外袭。内因为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情志所伤,忧思气结,或郁怒伤肝;劳欲久病,肺肾亏虚。外因、内因各因素作用于肺、肾,累及肝脾,导致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发为喘证。中医认为,喘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于肺肾,为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肺肾出纳失常,尤以气虚为主。虚实错杂者多由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所致,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在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三、喘证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喘证辨证首先要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治疗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治疗以培补摄纳为主;虚实夹杂者上述症状互见,治疗上应分清主次,辨明寒热。

四、喘证的分型论治

⒈实喘

⑴风寒壅肺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白色质粘,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宣肺散寒为主,方药选用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炙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紫苏、橘红、桑白皮、茯苓、羊肺等。

⑵表寒肺热证: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舌边红,脉浮数;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所致,治疗以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为主,方药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等。

⑶痰热壅肺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粘色黄,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治疗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为主,方药选用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栀子、黄芩、黄连等。

⑷痰浊阻肺证:喘而胸部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苔白腻,脉滑或濡;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清肃所致;治疗以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为主,方药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

⑸肺气郁痹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为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所致,治疗以开郁降气平喘为主,方药选用五磨饮子加减:木香、沉香、槟榔、枳实、乌药等。

⒉虚喘

⑴肺气虚耗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粘,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为肺气亏虚、气失所主、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所致,治疗以补肺益气养阴为主,方药选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麦冬、人参、五味子、黄芪、甘草、钟乳、肉桂、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当归、远志、大枣等。

⑵肾虚不纳证: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为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所致,治疗以补肾纳气为主,方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蛤蚧、人参等。

⑶正虚喘脱证: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粗,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为心肾阳衰所致,治疗以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为主,方药选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加蛤蚧粉:人参、附子、青黛、蛤蚧粉、黑锡丹(沉香、附子、葫芦巴、阳起石、茴香、破故纸、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肉桂)。

临床肺科主任提醒:养肺吃3物,肺更强壮!
1、百合
白色食物入肺,百合含有大量百合苷粘性物质,可去除肺部燥热,润肺止咳。日常可搭配银耳熬煮汤水食用。
2、鱼腥草
鱼腥草味道比较特殊,但对于老烟民养肺是很好的食材。鱼腥草能抑菌消炎,消除肺部热毒,可直接凉拌食用。
3、橘红青果茶
用橘红,薄荷,青果,罗汉果,甘草一起泡水喝,清肺化痰,润肺止咳,适合老烟民或者是接触油烟灰尘多的人养肺润肺。

(0)

相关推荐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喘病】

    喘病 喘病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而致,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每致喘脱.西医学的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 ...

  • 哮和喘

    张伟中医大讲堂∣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哮喘在中医中分为了哮病和喘证两种病证,单纯言及哮喘时,指代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而在中医学中,哮喘需要进行鉴别. 哮病,又称为哮证,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 ...

  • 中医儿科学——肺炎喘嗽

      1.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临床表现为 A.恶寒发热,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  B.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黄而黏,口渴咽红  C.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喉间痰鸣  D.低热盗汗,干咳无痰 ...

  • 治疗“积证”方剂汇总

    积证是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积证病因病机 1.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他病续发所致. 2.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辨证论治 1.辨证要 ...

  • 治疗“聚证”方剂汇总

    聚证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聚证的病因病机 1.病因,情志失调,食滞痰阻 2.病机,气机阻滞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主要辨证结块的成因,聚证结块的形成多以 ...

  • 治疗“汗证”方剂汇总

    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自主神经官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导致的汗出异常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汗证病因病机→病后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厚味 汗证→肺卫不固证→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加 ...

  • 治疗“淋证”方剂汇总

    淋证→热淋→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方药:八正散加减 淋证→石林→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药:石韦散加减 淋证→血淋(实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淋证→血淋(虚证)→治 ...

  • ★治疗“积证”方剂汇总

    一.概念                                                                                                 ...

  • ★治疗“聚证”方剂汇总

    一.概念:                                                                                               ...

  • 中医专长医案|中医专长常考医案,治疗喘证经方不传之秘【一点资讯】

    导读 看病如探案,高明的医生如精明的侦探,能从点滴的线索中,寻找到错综复杂的案件中的"病因",从而抽丝剥茧出疾病的真相,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人疑案 患者病症 赵某,女,70岁, ...

  • 治疗“瘾疹”方剂汇总

    治疗“瘾疹”方剂汇总

  • 6,真武汤加味治疗喘证

    <哈尔滨中医>(1965:2:53):王某某,女,61岁,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时值秋末冬初,其病发作,喘息抬肩,动则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惫,时而汗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