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3天,这国产片要刷爆你朋友圈!

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2931
派爷被一段花絮感动到泪目。
演员张颂文,在指甲里塞进泥土,在头顶撒上枯叶,并趴在地上匍匐前进
为的是还原何叔衡被围剿时的窘迫状态。
他如此投入,出于对表演的敬畏,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先辈的致敬之情。
这段花絮,来自电影《1921》。
因为影片太过重要,派爷必须再度尝试着解读。
《1921》
像张颂文一样有匠心的电影人还有很多。
在上一篇文章里,派爷曾提到,《1921》的筹备工作从2016年就开始了。
1:1还原历史建筑,带观众重回1921。
整个制作团队的核心人物是导演黄建新。
对艺术创作,他依然有赤子之心。
每一个细节,务求真实、鲜活。
重建历史建筑,必须用真砖;100年前的报纸,必须还原。
而为了展示热闹生动的长沙街头,拍摄前一秒,鱼必须要是活蹦乱跳的。
黄建新的匠心,不止体现在对物质世界的复原,他更有“改造”主旋律电影的野心。
很早以前,许多人一提到“主旋律”,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但看《1921》,你绝对不再会有这种感受。
这得益于黄建新勇敢的尝试
用他的话说就是——
我觉得,十年前的《建党伟业》还是没有太触及人物,距离人物内心比较远,仍旧是以客观的视角讲历史。如果有机会,还想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展现一下人物的个性色彩,以及心理活动。
具体到叙事
视角变了。
《1921》摒弃了以往历史题材“编年体”的套路,集中讲述1921年重要的时间、地点、事件,用“横截面”的方式浓缩呈现建党历程。
并且,影片还尝试了国际视角,共有三条线索——
一是,李达、王会悟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召开一大会议;
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斯基赶赴上海,参加一大会议;
三是,日本特高课严密跟踪本国共产党人。
三条线索,代表了三股势力,可以让我们管窥那时的政治格局。
同时,每一条线索还天然具备了悬念
派爷举个例子。
黄金荣派遣手下程子卿,意图捉拿马林、尼克斯基,两方人马在上海街头展开了紧张的追逐戏。
派爷可以提示的是,这场戏,不论是紧张感还是刺激感,丝毫不输动作大片。
这样的类型片元素,无疑可以刺激我们的感官。
我们自然也会好奇,追车的结果如何?
以及。
中国一大能否顺利召开?
日本特高课的追踪和刺杀,真的能得偿所愿?
这样的悬念,如同钩子,紧紧地钩住了我们的注意力。
可以看得出来,导演黄建新是想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类型元素,认认真真地做一个更贴近当代观众的主旋律电影。
派爷曾分享过一个“知识点”:1921年,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这是力争上游的年纪,是青春绽放的年纪。
而为了呈现人物喷薄而出的青春气息,团队在选角上下足了功夫。
90后代表刘昊然,出演刘仁静。
在“一大”的13位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个,当时只有19岁。
刘昊然眼神清澈,形象与角色非常契合。
他也演出了刘仁静的热烈和赤忱。
青年演员如黄轩,饰演李达。
他呈现出了这个进步青年的愤懑、坚定和一往无前。
中生代实力派如张颂文,他演绎的何叔衡是个非常丰富的角色。
为同胞伸张正义时,他慷慨激昂。
向年轻一代讲述自己革命的缘由时,他悲愤不已,又满怀信念。
面对敌人围剿时,他从容赴死,无比坚决。
再比如陈坤,他饰演陈独秀。
历史中的陈独秀很有个性,固执、倔强,为了心中所想多次入狱,毫无畏惧。
并有名言——
监狱与研究室是民主的摇篮。
陈坤在表演上加了很多小细节,演出了陈独秀胸怀天下的豪迈,以及浪漫主义。
此外,派爷还想说一下演员王仁君,在片中饰演28岁的毛泽东。
他的表演很出彩。
比如,他在见到那时的“精神领袖”陈独秀时,毕恭毕敬,眼里有光。
更多时候,你也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激情和蓬勃朝气。
而且,看《1921》,完全不必担心人物距离观众太远。
导演黄建新力求做到的一点是:通过电影的方式,为先辈做一次艺术性的还原。
不是符号
是艺术形象
具体做法是,用生活细节,建立起先辈的形象,并展示他们的不同面相。
影片中,他们忧国忧民,时刻在探索着救国图存之路。
李达,感慨国家物质匮乏。
偌大的一个国家
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何叔衡,忧心于读书人的地位和自由。
如果读书人不准抬头做人
是何等的悲哀
毛泽东,在想象着武装革命的可能性。
旧世界还在眼前
武装掌握在军阀手里而我们只有笔杆子
看《1921》,你能看到他们壮怀激烈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你也能感受到他们亲近的一面
导演黄建新为片中人物加了很多的生活细节。
比如,他会详细拍摄李达王会悟夫妇相处的日常。
这让人物更加丰富和立体。
仔细说一下李达,教科书上的介绍是——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如何让观众迅速感受到他试图开启民智的意识和决心?
《1921》只用一场戏就做到了。
《新青年》的稿子被送去印刷,李达慌慌张张赶过去,为的是让印刷工人将“百姓”改成“人民”。
为何?
“百姓”,是泛指。
而“人民”才具有可贵的意义,这可以让国人明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同时,黄建新还尝试让演员呈现出一种“超越时刻”。
他提了一个很有深意的说法:“演员在戏中,换了另外一个人的灵魂在里头。”
这样的场景很多。
陈独秀多次进出监狱,每一次打开狱门,他都目光如炬,执着而坚韧。
这是对强权的不屈。
李达彻夜撰写文章,抬头才知天已亮了,他冲上屋顶呐喊。
这是对光明的呼唤。
更让派爷感到振奋的,是这样一幕。
法国国庆日,上海法租界在为国家庆生,他们点燃了烟花,奏起了马赛曲,盛况空前。
而毛泽东刚要进场就被巡捕阻止。
于是,他转而在街上奔跑,奋力地奔跑。
这个场面拍得极有诗意,洋溢着激情,同时极富寓意。
派爷的理解是。
这个奔跑,体现出了毛泽东的反思精神:中国人何时能为自己的国家庆生?
同时也代表了,他将不懈努力,直至人民可以奔向美好的、强大的明天。
在那个年代,很多仁人志士观点不同。
一大会议上,他们争吵不休。
那,他们为何能相聚在一起?
因为,他们的起点一样:誓死推翻旧世界。
因为,他们的理想一样,盼望建立新中国。
在派爷看来。
《1921》有庞大复杂的格局,有紧张刺激的场面,有丰富立体的人物,有激荡人心的主题。
它是“主旋律”电影的一次新尝试,也是一次新突破。
并为同类型影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思路。
同时。
老中青三代影人携手,呈现出了先辈英勇无畏的精神,带我们重温那段勇于开拓、可歌可泣的岁月。
这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奋斗史。
而我们,幸遇百年华诞,理应走进影院,陪党过一次重要的生日。
去感受先辈的热血,领受他们留下的火种。
我们正青春,就应当承接信仰,不断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