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赋▪后赋典故】忽见蒙恬笔功(八)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行、草、隶、篆,风格各异,这其中,书法家们的修炼造诣,自是最为重要,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书法家之笔、墨、纸、砚中又犹以笔为“重器”

穷本溯源,毛笔的首创制作,竟是出自一位战功卓著、赫赫有名、修筑万里长城、戌边抗敌的武将——蒙恬。

万里长城

蒙恬(?——前210年)秦名将,其祖先为齐国人,后入秦;屡建战功。蒙恬初任秦狱官,作典辞文书,后因其家世为秦将,灭齐有功,拜为内史。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北抗匈奴,收复失地,并奉始皇令在秦、燕、赵所筑长城的基础上,将北方的长城修筑连接起来,西起临洮(现甘肃省岷县),东至碣石(现河北省昌黎县)筑就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而他首创毛笔之事,比起他连筑长城、戌边抗敌,知者就更少。

“秦蒙恬如作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中华古今注》▪马镐《五代▪后唐》)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对毛笔的出现却又有了新的说明,1954 年湖南长沙从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一支完整的毛笔,实心的竹笔杆,直径0.4cm,笔杆一头劈成数开,笔毛(兔剪毛)夹在其中,用细丝线缠住,外面再涂一层漆。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毛笔,与“秦蒙恬如作笔”之说并不完全相符。而在《尚书▪候言》、《神契言》等篇中,又有周公时已能造笔、用笔之说。《诗经▪静女》篇之“形管有炜”“贴我彤管” 之彤管,就是指赤管毛笔。“韡韡彤管,冉冉轻翰,正色元墨,铭心写言。”(《笔铭》▪傅玄),形容人们以彤管相赠,表示亲近与写作之意。而甲骨文“聿”字,字形正像一手握笔之状。而“聿”就是当时的“笔”字。

甲骨文“聿”字

毛笔问世之后,经后人不断改进,形成了如今刚柔相济,取之鹿、狼、羊、兔等动物身上的毫毛精制的毛笔。

在欣赏“文字石”中,我们常常可看到不少犹如用毛笔写就的文字,或浓墨饱溅,或轻描淡写,或干或枯,或润或湿.....

笔者现在还珍藏着八十年代在鹞鹰洲河滩上拾觅得的一枚文字石,纯黄色石底,上书一“火”字,墨色浓黑,字体劲道,狼亳行书,笔法酣畅,见此石,赏此字,真乃“忽见蒙恬笔功”。

怀素狂草也罢,羲之行书也罢,在我们欣赏书法或文字石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蒙恬或祖先首创毛笔之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