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治失眠:温胆汤、半夏泻心汤、酸枣仁、半夏秫米汤、王氏安神汤

在失眠界,有很多疗效非常的方剂,比如我们常见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煮米汤,温胆汤,半夏泻心汤,酸枣仁汤,他们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正确运用这些方剂,基本上就可以将所有的失眠一网打尽了。

在治疗各种失眠的方剂中,最常用的还是温胆汤、半夏泻心汤、酸枣仁汤,这三个方剂各有各的特色。温胆汤主要针对的是寒饮之邪积聚与中焦,是胃有痰饮导致的失眠,如果出现了郁而化热的现象一般会加入黄连等苦寒之药;另外,如果是中焦有湿热,一般会有心下痞,睡眠较浅,此时就需要考虑半夏泻心汤;而酸枣仁汤则是因为“虚劳”,导致气血亏虚,失眠。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这是《金匮要略》使用酸枣仁汤的主要针对的就是虚烦,虚劳。重点是虚,重点是劳。

劳本来的意思则是古代的人在晚上举着火把干活,日久就成了虚劳之疾。所以劳字从火,从宝盖,从力,代表的就是一群人在房子里,点着火把劳作,就是熬夜的意思。

其实很多现代人因为习惯性的熬夜,导致很多人失眠,没有过两点,肯定睡不着,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虚劳虚烦不得眠。熬夜日久,最容易导致的就是人体的肝脏损伤,所以虚劳的患者一般都要从肝血的角度加以考虑。

酸枣仁汤就是从肝血虚导致失眠这个角度出发的,所以酸枣仁汤中除了酸枣仁这味重要的药物,还有茯苓、川芎、知母等药物。虚劳条件下,一般就会出现血瘀,所以必须用所谓的血中气药,川芎就是一味既可以理气,又可以活血的重要药物。而茯苓的作用,则是化体内之痰饮,也可以补心血,是镇静安神的重要药物。最后是知母,知母作为一个可以滋肾水的药物,其实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应该就是滋肾水,通过滋补肾水从而达到补肝血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个甘草,主要还是考虑因为津液不足,用甘草能够增强人体的水液含量,从而具备生血功能。

酸枣仁汤主要治疗的就是失眠,这种失眠是因为虚劳,也就是现代的熬夜太过导致的,或者因为长时间的失眠导致的肝血亏虚,一般脉象上还有左关脉涩的现象。同时,酸枣仁汤还可以治疗因为虚劳导致的嗜睡疾病。

对于人来说,失眠主要的原因是阳不入阴,就是阴阳之间不能合二为一;而睡不醒主要则是因为患者阴阳之间不能分开,阳不能出阴,而酸枣仁虽然主要是在补肝血上做文章,也有一些气药,比如川芎,这样的话就可以达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虚劳失眠必定会有一定程度的血瘀,所以很多时候活血化瘀就可以治疗好失眠;但是,也有的时候因为太虚了,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反而疗效不好,所以需要补血之药,如酸枣仁汤或者四物汤之类的。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肯定是一种持续很久的失眠,不管原因如何,只要时间很长,都可以考虑使用。曾经有一个老师,因为得了肺结核,导致长期失眠,后来看到《金匮要略》中的酸枣仁汤所谓的“虚劳”,就想起了肺痨,所以用之治疗,三天就治愈,从此这个老师服膺中医药,成为一名名医。


五版《中药学》教材“半夏”条云:“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汤。”其意思很显然,半夏本身并无安神助眠之能,而用治不寐,是与秫米相配之故。

其实,半夏本身一确有安眠作用,除了《内经》半夏秫米汤外,历代用半夏治不寐的方剂不乏其例。

如《小品》流水汤,以半夏配茯苓、粳米,治疗虚烦不得眠。《千金》温胆汤是著名的治不寐效方,其用半夏配合降气清热化痰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外台》在“伤寒门”亦收有半夏茯苓汤,用治伤寒不得眠。《古今医鉴》中有张小有名气,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熬”的方子,名叫“高枕无忧散”,其中也选用了半夏。清.陆以淞在其《冷庐医话》中更有一段精采的记述:“偶从杭城沈雨溥书坊,购得《医学秘旨》一册,有治不睡方案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

盖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夏枯草解郁散结,清泄肝火。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配伍,和调肝胃,平衡阴阳而治失眠。中医认为,人能瞑目安睡者,是由于阳气潜藏而下交于阴分;其难以成寐者,多因阳气之浮越。

《内经》半夏秫米汤的配伍之意,是取半夏交通阴阳,通里和表,使阳入于阴而令安眠;秫米和中安神,且制半夏之辛烈。二药参合,脾胃和,气机畅,阴阳通,则夜寐自安。

近人张锡纯在分析本方方义时也说,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

又胃中因痰滞食阻,气聚水停,每致九窍不通,魂魄难安。半夏以开宣滑降为专长,只要配伍适宜,即能收和胃通滞、理气化湿、消痰竭饮之效。中焦枢机一利,九窍即通,魂魄遂安。

笔者在临床用半夏治不寐,随证所宜,斟酌出入,每收到满意疗效。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恒以半夏、秫米并施。胃不和者,加姜枣、佛手;气郁者,加合欢皮、郁金,湿滞者,加陈皮、茯苓;食积者,加积实、楂曲;肝火上扰者,加夏枯草、珍珠母;热痰阻膈者,加黄芩、瓜萎。若心虚恍惚,每与生脉散、甘麦大枣汤合用;脾胃虚弱,常入六君子汤中并投。

向日浏览笔记,适见明.徐树丕《识小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半夏一名守田,一名水玉,能治夜不寐。姑苏张镰水,名康忠,常治董尚书浔阳不眠,用百部一两,半夏一两,董即得美睡,酬之百金。”半夏配百部治失眠,方书不载,理亦奇奥,或是民间偏方。然张君以二药即得百金,其效之确凿,当不诬矣。

本文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8期,作者陶御风


本方为贵州名医王希仲所撰,为笔者业师石恩骏治疗失眠之常用基础方。上世纪80年代石氏初得此方时,见其16味药品中,安神者数量较少,而兴奋强壮之药反较多,颇为不解,故久置不用,后偶然用之,发现其安神功效甚好。近20年来凡遇失眠之证,石氏多以此方为基础方取良效。

方药组成:柴胡15克,五味子10克,延胡索15克,川芎10克,法半夏20克,白芷10克,细辛6克,藁本10克,炒枣仁20克,陈皮10克,合欢皮10克,玄参15克,黄芩10克,炒白术15克,山茱萸10克 ,夜交藤3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睡前一小时当服一次。

体会:失眠病理并非一端,然阴阳偏颇,失却平衡,两相不能互济,以致心肾不交者最为常见,王氏安神汤立方之意即针对于此。石氏认为凡神经衰弱者所致失眠者多有肝肾气血之虚损,复有肝气之郁滞,又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脑部血运最为丰富,稍有阻格,即难安眠,此亦心肾不交之别论。

方中柴胡、藁本、川芎、陈皮、法半夏、延胡索、白芷、细辛诸药多有疏肝解郁、流动气血之力,可以清除脏腑中郁滞之结气客热,自能使陷于阴分之清气上行;夜交藤、山茱萸、五味子、合欢皮、炒枣仁补肝肾,养气血而强阴,五脏上浮之余气自然潜藏;黄芩清头目之余热;白术固中焦之脾胃。如此则元神与脏腑之气血相结无隙,阴阳之气机自然升降有序,流行无碍,自可心安神定,睡眠趋于正常。

但石氏也认为,本方所用药物表面视之,多种皆有兴奋作用,细审之则有安神镇静之效力。如延胡索性味辛温,活血化瘀,止痛作用明显,是常用止痛药,然其止痛作用正来自其安神镇静之药理,故服用其以止痛者,多有昏昏欲眠之感受,川芎、藁本、细辛、白芷也具辛温之性,均可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头痛证多用之,也有安神镇静之作用。此五味药物若与炒枣仁、五味子、夜交藤、合欢皮等同用,则直接镇静作用大为增强。

石氏用本方法半夏常用至30克,谓其可以除膈上痰,和胃气,安元阳之神,若苔明显厚腻者可用至60克,并加薏苡仁60克,谓其也可清痰和胃,安眠作用因之明显增强。若烦躁头痛,内有郁热,加知母、百合养阴镇静;肝阳上亢者加天麻、珍珠母、生石膏平肝清热;若舌有瘀及脉涩,加桃仁、丹参、红花发其血分之郁;若思虑劳倦太过,食少纳呆者,加山药、砂仁补脾胃而养心血。一般情况下,石氏用本方,常加广栀仁15克,此药为贵州植物矮树茶之种子,系安眠镇静、交通心肾之良药。惜今之医者少有识得并运用此药者。

·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何钱,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