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特色“阴与藏"论气味,及免疫与阴阳特色。

前言

五味之由来、起源性。

本文分四部分:1.起于五行特色。2.起于食用物、药用性及阴阳、厚薄性。3.五脏阴藏特色论食用气味,及免疫系统等与阴阳特色。4.饮食营养的基本法则。

内容

五味之由来,起源性。

一,起于五行特色。

五味来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和《尚书·洪范》。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起于食用物、药用性及阴阳、厚薄性。

1.辛味具有能行、能散本质特色,属性为行气、解表、似助循环、排泄、分泌之阳的作用。

辛味也似具有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攻邪祛毒、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排泄分泌性等、应激反应、系列功能性作用。

2.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的作用。

酸味食用物功能,具有能收敛性、固涩性、润肺生津性等特点作用,

首先,酸味含有机酸和鞣质。

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功能性。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

酸味具“双向性”功能特色属性,且偏于抑制性。

酸味对病理代谢分泌性具有收敛固守之属性作用。是另属一定抗菌,促进免疫、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抑制代谢分泌性本质属性。

所以咳嗽痰多,一些腹泻、排尿不畅等,建议不宜食用酸,或禁食高浓度酸度。还有瘙痒等及婴儿一般性不宜。

3.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热、平喘、止呕、通便的作用。

苦味因而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攻邪祛毒。

但也存在一些伤肾败脾胃特点。

余下为较平和性味。

4.甘味能缓急,有补益五脏六腑组织细胞结构、和中止痛的作用。

正常甘味较平和且补精气血神,具有良好改善支持、维护调整生命生理功能属性及阴阳信息作用,属纠偏扶正特色属性。

5.咸味能下、能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6.淡味能渗、能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咸味与淡味功能性,是增强与减弱特色。

咸味、淡味具备一些相近特色,也可能是属气味厚薄原因。

原因是因为:6.1.“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6.2.“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涩味与酸味的作用相类似,也有收涩的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主要作用最早的总结概括。

“五味”归纳为“甘、酸、苦、辛、咸”倒是可能首见于《吕氏春秋》

三,以五脏阴藏特色论食用气味,以及免疫系统与阴阳特色。

1.五行特色配合气味之味:金辛→水咸→木酸→火苦→土甘→金辛。即五味法则。

2.依五行特色,气味互生顺序特色应是:

2.1.辛咸、咸酸、酸苦、苦甘、甘辛。

和2.2.或辛咸酸、酸咸辣(辛);或咸酸苦、酸苦咸;或苦甘辛,甘辛涩(苦)。

所以就有:五种二合气味,和三种三合气味特色。

辛咸、咸酸、酸苦、苦甘、甘辛五种二合,或辛咸酸、酸咸辣(辛);或咸酸苦、酸苦咸;或苦甘辛,甘辛涩(苦)三系合、三合为顺为正常态五脏、五阴藏之正常、顺态生理功能气味态综合利用态势或趋向。

3.现代研究。

3.1.酸味与食物腐败程度特性、氢离子浓度有关。

3.2.苦味是生物碱、分泌物苦味质、甙类等有机化学物。

大脑对浓苦味较避忌,具大部分生物碱对人体存在具有害处,孕妇儿童较敏感不适。

3.3.甘味,含甜味、鲜味。多与蛋白质、糖类、甙类、氨基酸、脂肪等营养、能量相关。

3.4.咸味与重要物质钠离子或血液形态等有关。

3.5.辛味药多含挥发油、皂甙及生物碱、酚等,特色与嗅觉相关密切。

4.,气味之变,味变与脏腑功能及机体影响变化。

首先,脏腑未调整或适应时,会出现:

4.1.一般性气或味入体内,适应与否,过程顺畅、或正常属性,反映变化上先以气息为表现表达反映出来。

头部不适,或舜间一晕迷感,或气息呼吸不调…等反映、或自主正常态不适变化变异…

此为气息信号免疫之任、识变化。

4.2.过度添加剂、非自然属性气味之变,会引起生命生理功能性不适,慢性诱变疾病、或精神不佳甚至紊乱失调。

附:《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 味归形,形归气”。…等。

四,饮食营养的基本法则,生命生理功能信息应遵循下列法则调整养生。

1.依阴阳属性,整体辩证施用。

2.依食用物五味、结构性方式综合。

3.依时性制宜法用。

4.依地性制宜便用。

5.依特性素体性、个体性制宜特用。

6.依精气血神功能流注节律性制宜流用。

7.依五行性特色制宜相用,或属归经之用。

8.以纠偏扶正祛邪生命生理病理用。

9.重视“双向性作用":五味入五脏,过食五味伤五脏。

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原创作者 罗占光中医生。

(0)

相关推荐

  • 五行八卦

    五行八卦概述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是古代汉民族的基本哲学概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 ...

  • 转五味浅思

    [转]五味浅思 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 ...

  • 谈谈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功效离不开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于四时相应,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药性温者法象春天,所以能生万物.药性热者法象夏季,所以能长万物者.药性凉者,法象秋,所以肃万物. ...

  • 《五脏配五色、五味》

    总结经文,得出人体五脏与五色及五味的相互配属关系如下: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 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 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 ...

  • 血瘀体质之人 养生方法特色“祛瘀生新"与“温煦法则"

    血瘀体质之人 养生方法特色,有那些主要方面? 前言 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循环反复交替演变. 病机主体核心具有:虚 ←→寒 ←→瘀.三者病理循环化生.变化特色,表达方式形态为:升降.出入.平 ...

  • 就在家门口!这6大特色古镇快要藏不住了

    就在家门口!这6大特色古镇快要藏不住了

  • 阴阳的性质,中医:“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原来是这样的

    阴阳的性质,中医:“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原来是这样的

  •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阴阳中又分阴阳。五...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阴阳中又分阴阳.五脏之中,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心又为阳中之阳,肺又为阳中之阴:肝脾肾虽然属阴,但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至阴.每一脏腑又可分阴阳,如心阴.心阳,肾阴 ...

  • 麦冬:补五脏之阴,止吐血衄血

    麦冬 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 补诸脏之阴 本品甘寒质润,不唯有补阴之效,而且有微寒清解之功.故多用于诸脏之 ...

  • 五脏之毒究竟藏在哪?如何排出呢?(详解)

    五脏之毒是什么? 在中医看来,我们体内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不良作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毒",例如瘀血.痰湿.寒气.食积.气郁.上火.这些毒素堆积 ...

  • 《金匮悬解》五脏风寒——阴癫

    五脏风寒八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风者,火郁上炎,故翕翕发热.热则伤气,故虚乏不能起身.心液消烁,空洞虚妥,故心中常饥.心火即升,胃气必逆,缘火不归水,水寒则土湿故也,胃 ...

  • 麦冬:补五脏之阴,止吐血衄血_中国中医药网

    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 补诸脏之阴 本品甘寒质润,不唯有补阴之效,而且有微寒清解之功.故多用于诸脏之阴液阴 ...

  • 春季的苜蓿菜,西北偏远山区农村人的一道特色小菜,藏着家的味道

    在我们甘肃省的偏远山区生活的人们,春天里最爱吃的一道绿色.苜蓿菜既可以种植,也可以自然野生.在春节嫩芽的时候,人们采拾食用.到了夏季开花结果之后,就是牲口上等的草料.也就是书面语:紫花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