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叙事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南昌召开

“新文科背景下的叙事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2021年1月9日,由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和《叙事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叙事学研究”学术研讨会通过视频会议与网络直播方式在线上召开,参与会议的有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上海大学董乃斌教授、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云南大学谭君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东南大学龙迪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林珲教授等著名专家,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000余人参加了线上专题论坛与小组讨论,大会直播(回放)累积点击量达10万 。

江西师范大学姚弋霞副校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龚剑飞副院长、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主持。

江西师范大学姚弋霞副校长致辞

姚弋霞副校长在致辞中认为,本次会议将有力地促进叙事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文科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龚剑飞副院长致辞

龚剑飞副院长指出,建设新文科给叙事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一定会推动叙事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致辞

傅修延教授认为新文科的要义之一,在于突破传统文科的研究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叙事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跨文类的现象,叙事研究因此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新文科建设进程中,如何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彰显大国气象,是一个值得学界深入持久探讨的课题。

龙迪勇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发言

此次会议共设置三场主旨发言、四组专题论坛与十四场小组讨论。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东南大学龙迪勇教授主持,共三位学者发言,分别是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与江西师范大学林珲教授。

申丹教授发言

申丹教授发表了题为《修辞性叙事学:关于 基本模式和立场的辩论》的演讲,她介绍了美国《文体》期刊2018年春夏季合刊专门就修辞性叙事学展开辩论的情况,认为这场辩论涉及修辞性叙事学的交流模式和基本立场。申丹教授通过评论这次学术辩论,指出和纠正有关偏误,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修辞性叙事学的本质特征,发现其交流模式的长处与局限性,并更好地把握其基本立场。她认为,从不同学派对修辞性叙事学的挑战中,我们也可看到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性。

赵宪章教授发言

赵宪章教授发表了《象晕:图像叙事之可能》的演讲,他认为,小说插图逃逸叙事链条而独立叙事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此,我们不妨参考现象学的“晕”(halo)概念,新创“象晕”进行解释:小说插图逃逸册页后的独立叙事就像“拔出萝卜带出泥”,在逃逸文本册页的同时会把原本植入其中的故事牵连出来;小说故事被稀释为“象晕”黏连在了图像上,就像土巴被水份稀释后黏连在了萝卜上,从而使逃逸后的图像独立叙事成为可能。“象晕”之所以使逃逸后的图像独立叙事成为可能,在于“语象”与“图像”的相似性,从而决定了观看后者的同时可将前者唤醒,因为故事的“象晕”已被铭刻在了记忆中。

林珲教授发言

林珲教授发表了《地图语言与其叙事功能的演变》的演讲,林教授认为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演变,其叙事的功能也不断增强。进入太空与物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显著转变,地图也从纸张走向数字,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从静态统计走向动态模拟,从人图分离走向人图一体。现代地图语言在“叙述故事”时不仅可以让人们看到文字语言难以直观表达的时空现象与变化规律,甚至让“听故事”的人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与超越现实的理解。

刘茂生教授主持第二场主旨发言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茂生教授主持,上海大学董乃斌教授、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与云南大学谭君强教授进行了精彩演讲。

线下会场

董乃斌教授发表了《关于中国诗歌叙事学的一点思考》的演讲,董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中国诗学源远流长,传统深厚,但也不少陈规旧套,需要突破更新以求发展。诗歌叙事学作为中国诗学一个新的生长点,应该建设,亟待建设,也的确有条件建设,如今在“新文科建设”的宏阔背景下,更可谓正当其时矣。建设诗歌叙事学,当然应该认真吸收西方叙事学,特别是诗歌叙事分析的经验和理论。但对西方叙事学,对西方的抒情诗叙事学分析,我们不能也无法照搬照抄,而只能立足于中国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的基地上,做实事求是的研究。我们的观点和理论应该从中国诗歌的实际中产生。对于西方学问,还是应该继承前辈的“拿来主义”,做量体裁衣式的运用,努力在实践中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赵毅衡教授发言

赵毅衡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叙事文本的“横向真实”》,赵教授探讨了虚构叙事中的真假依存关系。任何交流的接收者要求所得为真,这就是为什么谎言必须以假作真。那么虚构明言为假,为何能让人接受?原因在于虚构满足三个条件:它的文本满足意义完整度要求;它的文本内部是融贯的,无逻辑矛盾,其横向真实甚至溢出文本框架;它在假戏假看文本的内部,委托一对人格作真事真看。因此,虚构叙事是“献疑”在先的“依假为真”。

谭君强教授发言

谭君强教授发表了题为《论抒情诗的历史空间呈现》的演讲,谭教授认为,在抒情诗中,由情感抒发产生的叙事交流主要不是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而以空间叙事的方式进行。抒情诗的空间叙事,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这种意象叙事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历史空间呈现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不同于历史叙事,抒情诗的历史空间呈现作为一种文学叙事,是感性的、形象的、从个人经验出发、充满个性的叙事。通过对抒情诗各种历史空间呈现的考察,可以看出,它使诗歌从个人走向更为广大的空间,将个人的情感与带有历史意味的时代的、社会的、大众的情感融合起来,并将个人的情感上升为一种更带普遍性、一般性,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的情感,从而,唤起世世代代更多人的共鸣。

尚必武教授主持第三场主旨发言

第三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主持,该场发言的演讲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

乔国强教授发言

乔国强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论文学史叙事的故事性》,乔教授论证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史叙事故事性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往事”“差异”以及“建构”。这三个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文学史框架的构建、文学史文本的开放性以及文学史的潜文本和超文本。这三者或有部分重叠之处,不过它们还是有所不同:文学史框架揭示的是因其支撑性和约束性而演绎出来的故事;文学史文本的开放性主要指向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阐释演化出不同的故事;文学史的潜文本和超文本道出了文学史文本内部和文学史文本与外部相关联的故事。

傅修延教授发言

傅修延教授发表了《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物叙事与意义世界的形成》的演说,他认为不管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还是叙事中投射出的虚构世界,都不可能没有物的存在,物的世界是一个意义有待于显现的符号系统。文学作品中意义世界的形成与对物的讲述大有关系。从符号与意义角度审视物叙事,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讲故事行为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拓宽学术视野和培育新的研究旨趣。

在四组专题论坛与十四场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物与地理叙事、符号与图像叙事、跨学科与诗歌叙事、中国叙事传统、叙事的隐性进程、空间与叙事、修辞叙事策略与伦理、非自然叙事、跨媒介叙事、性别与叙事等议题展开集中讨论。

四个专题论坛的截图

本次会议紧扣当前叙事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其一、叙事学基础理论的纵深开拓,如申丹教授 《修辞性叙事学:关于基本模式和立场的辩论》、赵毅衡教授《叙事文本的“横向真实”》、乔国强教授《论文学史叙事的故事性》等。其二、物叙事研究,如傅修延教授《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物叙事与意义世界的形成》、尚必武教授《讲述“它们”的故事:当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非人类叙事》、唐伟胜教授《本体书写与“以物观物”》等。其三、图像叙事研究,如赵宪章教授《象晕:图像叙事之可能》、林珲教授《地图语言与其叙事功能的演变》、倪爱珍研究员《试论陶瓷图像图与事的叙述类型——兼论图像叙事》等。其四、诗歌叙事学研究,如董乃斌教授《关于中国诗歌叙事学的一点思考》、谭君强教授《论抒情诗的历史空间呈现》与舒凌鸿博士《认知地图与空间想象:认知叙事学视角下的抒情诗歌研究》等。其五、中国叙事传统研究,如王瑛教授《现状、问题与意义:关于中国叙事学建构的几点思考》、江守义教授《“激发忠义,惩创叛逆”:明代历史小说隐含作者的济世情怀》与沈娉博士《<史记>与多元文本叙事》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体现出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日益成为主流趋势。如龙迪勇教授《视觉形象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龚东风教授《视觉象形叙事与国际“画”语权的实现途径》与杨晓霖教授《生命健康叙事与四种类型的叙事闭锁》等。

唐伟胜教授作大会总结

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在闭幕式上作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契合“新文科”的三个特点。一是会议体现了新文科背景下的“新人文精神”。当今时代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人文精神”更凸显以人为中心的特征,彰显出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性。二是会议说明了中国学者在自觉地进行原创性的话语建构。许多学者对中国叙事学话语进行深入探索,体现出中国学者学术话语建构的自觉性。三是会议推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新文科建设路径方面,会议很好地体现了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

在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与热情参与下,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