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忆旧(一):周家胡同的“馅饼周”
牛街旧貌换新颜,大楼林立,街道宽敞。已经消失的牛街二条原名周家胡同,因有“馅饼周”得名。我是周家胡同出生的,幼年时常和周家的后辈一起玩耍,他家的院门口有一颗大槐树,树下有一小块空场儿,我们小孩都管那里叫“大槐树底下”。牛街危改回迁后,我和周家的后人还住在牛街西里一栋楼里经常见面。
周家老辈在煤市街开同聚馆。“同聚馆”开业于民国初年,地点在煤市街中段的施家胡同处,掌柜的名周小亭。因制作牛肉馅饼出名,人们也称“同聚馆”为“馅饼周”。金受申先生写的《清真餐馔》一文中称:“第二等的清真饭馆的馆子,象东来顺、重阳馆、同聚馆(馅饼周)的便是,”还说馅饼周和东来顺相仿佛,但更“大路”一些。从中可以得知同聚馆当年与东来顺齐名。据知情人称,当年同聚馆有两层楼房,厅堂较为宽大,张学良曾到同聚馆用餐。
同聚馆为何名声卓著,是因其菜点精良。比如“炮羊肉”就很出名。有人写诗称赞说:“小品绝佳炮羊肉,名家大多近花巢。日斜可惜门犹关,专备游人做夜宵。”炮羊肉以鲜嫩羊肉切片,置铛上加葱花、姜蒜末、酱油、醋、豆腐乳浸泡之,转瞬而成,不能放在小火上炮,要大火旺油急爆出铛,才能香鲜软嫩,否则即老。
同聚馆当年在门口支起60厘米大的专用炮羊肉铛,这铛用生铁加铜铸成,下面烧劈柴,伙计用铲子敲铛边,发出有节奏清脆的响声,可以传到珠市口,人们听到这声音就知道同聚馆开市了。同聚馆经营炮羊肉而名于市,当时唱大鼓书的名艺人刘宝全在大栅栏三庆戏院,唱罢大鼓书,必到同聚馆他就让伙计将炮的肉拨到铛边,伙计怕焦糊了,不断用铲子轻轻拨动,天天如此,这炮肉也就变成了色泽油亮,肉质酥嫩,味道香糊的另一个品种,刘宝全给起了一个名儿叫“炮糊”。新品种炮糊一问世引起食客莫大兴趣。曾在同聚馆的伙计黑荫墀还记得当年在宫里当差的李八爷就特别爱吃,梨园界的名角马连良、郝寿臣、裘盛戎都非常喜欢。从此,炮糊正式成为清真餐馆的一道名菜而闻名遐迩。同聚馆还有出名的品种就是牛肉馅饼。用新鲜牛肉的鲜嫩部位,用刀剁成肉粒(不用绞肉机),纯葱白切末加进调味品成馅,和的细软的面团,包出直径6.6厘米,厚3.3厘米,如大棋子般的馅饼,上铛煎制,呈金黄色,薄皮大馅,不破皮,不露馅,咬一口外皮酥香,汁鲜味香,成为京都一绝而享誉北京。《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称赞说:“居住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至今煤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
2006年在宣武区委、区政府、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的下,《宣武区老北京传统小吃延续发展协会》成立。馅饼周作为第一批会员加入协会与其它十几户老字号一同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九门小吃”内共同打造老北京的小吃名片。为振兴北京小吃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