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

文/任佳祺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涂山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是一个较为隐晦的话题,人们忌讳死亡,畏惧死亡,从而不愿接触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一提起丧葬,很多人避之不及,保持一种回避态度,唯恐自己会招惹上什么“脏东西”。这更多反应出的是人们一种避讳心理。避讳心理通常是由于人们认为殡葬活动、殡葬物品甚至殡葬语言,是一种晦气的事。其实作为人生的最后一场消费,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因此也无需用一种讳莫如深的态度看待这件事。

随着社会和周围世界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21世纪以来,更多的人开始尝试去了解去接触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内观己心

当看到亲人的离去时,人们通常离不开悲痛依恋以及恐惧等心理,这种心理是从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有意识地埋葬自己已经死去的同类时便已经存在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生命呢?

首先,这是一种文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中记载:“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从历代的正史和文献中不难看出国人不论贵贱贫富都对于丧事十分看重,慎终追远的孝道观念是国人十分推崇的。

其次,这也是一种教育。

它肩负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教育重任,在生死面前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希望。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看开“死亡”并不等于虚度生命,以饱满的热情追求知识,未来的生命文化教育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在死亡教育中,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为重要。

外察世界

进行生死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从古至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人们对生死观,对死亡以及相关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行为。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目前死亡教育已在欧美国家发展得相当成熟,不仅在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还发布了各种有关死亡教育的书籍影像。2017年上映的奥斯卡金像奖作品《寻梦环游记》中,皮克斯集中关注了一个母题“who I am,where am I going?”这样的作品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清楚地认识死亡。在美国,这样的作品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向人们灌输着对死亡的认识。

虽然大部分的英国家庭有着宗教信仰,但英国人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英国,很多别墅紧挨着墓地,这种与墓地为邻的住宅通常供不应求。在英国人看来,墓地是美好的,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英国乡村的墓地花草葱茏光照和煦,与公园一样被视为生活领域的一部分,赋予了墓地同样的居住定义,赋予了生与死同等的地位。

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因传统儒学文化影响跟我们相近,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日本人觉得死亡不再是禁忌。日本密集的人口和老龄化带来的是激增的死亡人数,同时也使 “丧葬”成为朝阳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日本作为科技大国必定会运用互联网推动生死观教育,达到影响国民思想的作用。

启迪多元思维

不同人对于生与死的不同态度会形成不同的生死观,要重新认识死亡,应当先做好心理建设,接受“人皆有一死”的观念,祛除恐惧心态。

生死观问题应该是当代青年比较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死亡是必然的,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坚定我们生活的信念。死亡,是神奇之谜,是我们不能不猜,而又永远猜不透的千古之谜,是一个涉及哲学、心理学、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多维度现象。

如若我们转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人生最后成长的阶段,正如《温暖消逝》一书中梳理了社会变老、临终与死亡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

因为死亡的存在,使得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态度,不会过分沉浸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仅仅执着于自己。

在死亡阶段,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蕴含着人类最深刻的悲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去了便不能重来,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这就提醒了我们自己要细心保护自己的生命,懂得生命的珍贵,回归生命之性情。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流水似年,稍纵即逝

正心正举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向死而生”——人只要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过程中,人能感受到强烈的自我存在感,所以死的过程要比死的结果更加真实。生命文化让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让生命充满希望,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而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有人说:只有知道怎么面对死,才会真正知道怎么活。

向死而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的时刻思考生命的意义,使得生命过程表里充实,不再沉沦于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迷失自己。只要充分利用生命,它便是长久的。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永进并奔腾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拨迷见智

因为热爱生命,所以尊重死亡。

开启自在之门

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相互依存并非对立面,以“生”来解读“死”的难度极大,因为我们不能完整清晰地明白“生”的含义。人生的意义困扰着人们,有可能我们终其一生也讲不出来它的道理。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只有有限的生命才能迫使我们思考人生的含义,才能让我们更加充满希望地憧憬着未来。

在我们面临一些生活琐事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患得患失的心态,如果可以探寻到生命的意义,就可以抛弃这种患得患失,让阳光照进自己的内心,为有限的生命增添色彩。心脏还在跳动,生命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只要你抱着希望,死去的意志就会在你内心复活。”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充满希望地活着去关心守护自己在乎的事物,赋予它意义、核心与结果。更加珍视现在的生活,拒绝拖延、拒绝平庸,感受到生命倒计时的紧迫,努力走好每一步。为自己而活着,为理想而活着,为活着而活着。

·end·
(0)

相关推荐

  • 愿心所至,生命家园,净土禅林,极乐莲邦:九华山大愿陵园

    座落于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背依地藏菩萨99米大铜像,正面遥望九华诸峰:绵绵余脉群山环抱,门前九华河水缠绕: 迎面二圣殿.一宿禅林,香火不断,梵音悠长,有一片神秘而宁静的禅林净 ...

  • 风土识小|“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代绘画<清明戴柳>图 今年清明节前,承蒙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等主办单位盛情邀请,出席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

  • 直播带货还可以带墓地和寿衣吗?

    最近天气已然回暖.一年一度的清明上坟时节到了.要按照过去,这时候应该会有与清明节有关的部门给你发短信,提醒你"注意错峰出行""谨慎用火".但因为今年情况特殊,一 ...

  • 孤 独 的 死 亡 美 学

    清明和复活节恰好重合,这样看,祭祖与新生似乎也并不冲突. 毕竟传统的纸扎祭品,也是为了让另一世界新生活的祖先过得更好. ‍"生与死"这个话题虽然看似沉重,但细究起来也很有意思. 不 ...

  • 殡葬行业未来发展?殡葬行业的发展前景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孝道.我国每年死亡人口接近1000万,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长,给殡葬产业拉开了一个成长趋势.中国殡葬业协会在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能够统计到的殡葬行业的消 ...

  • 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 亲爱的孩子们: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少年因为琐事选择轻生的新闻,既心痛又感慨. 今天老师想结合我们学过的<兰亭集序>与大家探讨一下生与死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在我们的教育环 ...

  • 华为活法:不知死焉知生?

    华为实际上在用不同层面的人来支撑不同阶段的发展.在刚刚开始时,这个是创业精神,后来就变成专业精神,再往下走就是职业精神.企业家精神. 华为"战法". 华为的战略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

  • 不知死焉知生?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欠孩子这么一堂课

    对于死亡,中国人一向讳莫如深.各位,你和孩子谈过这个话题吗? 前段时间,一幼儿园老师因交通事故去世.家长们得知此消息后,纷纷选择隐瞒,只有一个家长告诉孩子真相.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01 据了解,美 ...

  • 看电影 |《皮绳上的魂》:未知死,焉知生

    一本有情怀的手机杂志 当你站在掌纹地时 不要追求,不要寻找 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像 那纵横交错的掌纹中 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 说实话,这是部让我有点毛骨悚然的片子.从看完电影到今天 ...

  • 读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未知死,焉知生

    <此生未完成>第三次读,而这次我发起共读,一群人在8月共读此书.这本书是复旦老师于娟写下的,是在她病重之时. 这些文字她用着别样的情感去书写,投入了许多精力,而这本书,就像书名一样,有些伤 ...

  • 未知死,焉知生?

    July 13.2019 ▽ ▽ 坠生,如一粒种子偶然落入尘土,随后雨润而生,遇阳则强,渐渐扎根于世,因此便称得上是活过一次了.虽然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注定会发芽开花,但只要是开过花的种子就注定了要面临 ...

  • 郁土:未知死,焉知生

    ( 张瑞华 摄) --读<死的况味> 夫子言"未知生,焉知死".而我今日要说:未知死,焉知生!盖死亡本是人生之一部分,就像人生的其他知识一般,或学到,或习得.然对于死亡 ...

  • 向死而生:不知死,焉知生?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探 索 真 爱 喜 悦 静心 | 觉察 | 回归 | 疗愈 © 点击上方音乐,聆听无忧心声 踏入七月,我就进入了学习的月份.这下半年的第一天就开启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随 ...

  • “未知死,焉知生”与“未知生,焉知死” 李泽厚

    . 文学当代 文学当代 2021.11.4 李泽厚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以<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 ...

  • 炒股不能盲目学巴菲特,想赚钱别听股评家 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才会看空,正所谓死后方知万事空,...

    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才会看空,正所谓死后方知万事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也是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才会着急,趁着年轻赶紧赚钱.所以同一个客观的事情,不同的人的主观反映大相径庭. 其实对我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