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强而人文底蕴差是中国孩子硬伤?北京妈妈挖掘的解决之道

儿子升到9年级以后,突然感觉进入美本申请快车道。作为妈妈,我总会时不时地想象,3年后站在招生官面前的是一位怎样的年轻人,他是否已经拥有了有趣的灵魂和成熟的思想,是否能够客观冷静又富有调理地去呈现他18年的人生沉淀。

再回头看看家里这位愣头青,说话总在弯弯绕,每天醉心于理化难题。想到去年采访老查留学的创始人老查时,他说过:很多大陆男孩的死穴在于人文底蕴差,缺乏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能力。顿时,老母亲的心理阴影陡增了好几倍。一位朋友建议说:让孩子试试英文辩论吧,2019年哈佛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20%的学生在课外世纪经常参加辩论活动。

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辩论之术”的现代辩论,已经成为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精华和缩影,鼓励人们宽容深思、探求真知。在现代,它已经成为了美国大学招生官更加倾心的评判标准,美国州立和全国辩论联赛奖项获得者最后进入一流大学的录取率高出一般学生22%到30%。

纽约大学前校长John Sexton也曾说:“高中四年的辩论经历为我今天所从事的一切工作提供了教育的根基……今天我所具备的学术能力,90%都源于中学时期辩论经历打下的基础。”

可是,英文辩论这个话题好复杂:辩论和演讲有什么差异?英式美式怎么选择?要不要参加辩论比赛,又会不会花了一堆时间和金钱却不幸成为分母?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又怎么选择?一堆的疑问促使老母亲刨根问底,过去几个星期的时间里,我访问了打过几年辩论的学生,也把口碑不错的几个辩论机构踩了个遍,希望从中能找到答案。

辩论如何塑造和改变孩子

在顺义的一家星巴克,我约见了在深国交就读9年级的黄子昂同学。虽然才刚满14岁,子昂已经有5年的辩龄,参加过20多场辩论赛,是2020年国赛公开赛的亚军得主。

与子昂的会面充满了意外。初见面,在我面前是一个温和羞涩,谈话声音低得我需要靠近去听,与录像上的气势磅礴判若两人。原以为子昂的成功有明确的配方可以追寻,他却告诉我,辩论这东西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六年级的时候,子昂妈妈为他报名了NHSDLC的夏令营,从此他便迷上了辩论,并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充分的准备:一个赛季。辩手的平均准备时间在10几个小时,而他每次用在准备的时间会超过三十个小时。他说,当你把辩题从各个维度充分准备之后,上场时心里才有底气。

子昂(右二)在NHSDLC(中国高中生美式辩论联赛)领奖

辩论是两个人的比赛,但子昂说辩论永远以依赖自己为先,不能把获胜寄希望于队友。由于各种原因,辩友经常会换,辩友在场上的发挥也不是自己可控的,所以每次比赛,子昂都会全力以赴,按“一人作战”的极端情形做好准备。同时,当与辩友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子昂通常会选择妥协。在他看来,争议和裂痕会大大损害团队作战力。比赛赢了,固然皆大欢喜;比赛输了,也是要尽量寻找自己的提升空间,而非把责任推给辩友。

在培训机构学得最初的辩论方法和技巧后,提升辩论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辩论比赛。一个能够胜出的辩手,在子昂看来,一定具备三项特别的能力:

一是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子昂虽然是个辩手,但他最喜欢的领域是数学,在初三就已经自学了高三的数学课程,目前正在开发一个A-Level的数学课件;

二是真正热爱和喜欢研究各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Google和Sci-Hub是子昂资料研究中最常用的信息获取途径;

三是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真倾听的能力。因此,对于公立学校的孩子,辩论既是提升英语能力的途径,但也需要具备一定英语能力方可进行。

随着与子昂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已经忘记了我对面的这个男孩才刚刚14岁。辩论确实让他比同龄人更为成熟和深邃 。

子昂在辩论台上(右一)

辩论不等于演讲?

有人认为英语演讲和辩论的主要差异在于:英语演讲是自选题,孩子可以自由表达心中所想;而辩论是命题作文,孩子可能被迫去为自己反对的观点而辩,因此选择哪项主要看孩子个人的喜好。

当我向说匠的创始人温庆霖先生请教这个问题时,他用爽朗的笑声告诉我这是一个思维误区。以演讲出道又带出过诸多获奖辩手的温先生解释道:固然,英文演讲和辩论对于孩子英语学习、表达,以及对事物的深度思考都是有帮助的,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和能力培养却是非常不一样的。

英语演讲比赛着重于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的共鸣,最后获胜的选手就是裁判印象最深的选手。因此在辅导参赛选手的时候,教练首先会花很多时间与选手一起打磨演讲要传递的信息(比如幸福,要怎么演绎才能打动听众),然后会对训练选手的肢体语言、声音、甚至走路的步态加以培训,最终的目的就是感动听众。在他看来,现在流行的TED演讲更多是成功人士或社会领袖分享世界观价值观的平台,与演讲比赛的技能要求是非常不同的。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TED演讲

在温先生看来,参加英语演讲的学习和比赛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技巧的训练,改变演讲者“感动了自己却不能感动听众”的困境。那些充满自信有很强表达欲望的孩子可以在演讲舞台上熠熠生辉。性格害羞内向的孩子在诺大的演讲舞台上会更加紧张和无措,这样的孩子可以先从戏剧课入手,去寻找在舞台上的感觉。

辩论则很不一样,尽管辩手的场上表现会有点印象加分,但是裁判的依据更多是辩手提供的信息,对资料搜集、分析、以及资料信息背后的思考。温先生幽默地说:辩论是不需要好好说话的。

NSDA(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的Vivi也谈到,辩论可以培养孩子8大能力:公开演讲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信息调研和分析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倾听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常常以为,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参与辩论。其实不然;因为辩论是一种思维方式,只要你喜欢这种思辨、论证的过程,愿意突破自己,辩论也将拥抱你。在具备初步的语言能力以后,感兴趣的孩子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即可开始入门学习了。

综上,演讲和辩论对于英语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帮助,但前者着眼于感染力,后者着重于思辨力。

美式辩论(PF)还是英式辩论(BP)?

在弄清楚辩论是什么之后,需要考虑选择美式还是英式辩论。美式和英式是这两种不同赛制的通俗叫法,前者的准确名字是公共论坛制(Public Forum),后者叫做“英国议会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ary)。当然,后者也并不局限于英国,而是共和联邦国家常见的赛制,也是被全球所有领先大学共同接受的一个赛制。

关于二者差别的技术贴,在网上已有很多。从老母亲的角度,美式辩论我记住了两个关键词:“一个命题,注重论据”,美式辩论(PF)一个赛季只有一个命题,参赛选手可以有长达3个月的准备时间,充分的搜集和研究信息,运用 evidence(已经发生的事实论据)来支持论点。因此美式辩论可以扎实地培养研究和分析能力。同时,当你不能直接找到某项所需要的证据时,又需要通过别的证据和数字推导证明,所以也能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英式辩论(BP)的关键词则是:“多个命题,即兴论证”,英式辩论每场比赛辩题都不相同,当场给你15分钟的准备时间,辩手主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同时还要准备长达7分钟的即兴演讲。由于没有很长的准备时间,英式辩论更偏向于逻辑推理和理性证明,虽不用向美式辩论需要用“很多数据说话”,但对日常的知识储备有很高要求。

在辩题方面,虽然坊间有传闻美式辩论更偏世界大事,比如气候变暖,天价药、美军是否应该撤军这些问题;英式辩论更偏日常生活的原则性话题,比如同性恋婚姻,死刑犯器官捐赠等,但在我看来,两种赛制的辩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关于赛制的选择,业内人士的确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美式辩论因为准备时间长,论据质量的重要性大于即兴发挥的表现,因此更适合新手入门,然后逐步过渡到英式辩论。

而专注英式辩论的Red Arc负责人Daryl却认为,只要孩子的英语能力足够强,直接学习英式辩论完全可以。同时,他很认可英式辩论的含金量,因为这是世界上所有顶尖大学唯一共同认可的辩论制度,辩手们在中学阶段就可以跟大学生进行比赛,不仅进步更快,而且进入大学后还可以继续议会制辩论的活动。

而LearningLeaders的David教练则认为:美式辩论重论据,英式辩论重逻辑,选择哪种体系关键在于孩子更热爱和擅长哪个体系。英式辩论对于高年级的孩子锻炼更大,需要孩子平日大量的阅读和知识积累

英式辩论进入中国要早于美式辩论。2000年的时候外研社的比赛就是议会制赛事,主要是大学生参赛;美式辩论则是在2010年左右引入中国。发展至今,美式辩论更为普及,主要是因为两大机构NSDA(演讲与辩论组织)和NHSDLC(中国高中生美式辩论联赛)的积极推动,同时由于门槛低,组织难度小,所以发展很快。而议会制辩论由于其独特性,虽然比较小众,但是含金量高,也深得许多辩论爱好者,尤其高段位辩手的喜爱。

结语

由此看来,辩论对一个人能力和心态对培养是多维度的,是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应该大力尝试的一项活动。就像已进入UCLA的杨同学的感悟:要给我的辩论生涯总结三个关键词的话,分别是坚持不懈、乐在其中,以及开拓格局,高中才是这段旅程最好的起点。我们可以试验,可以失败,并不会因此承担任何后果。

LearningLeaders的David教练也寄语所有的孩子,公共演讲和辩论活动是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课外活动之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大量的阅读和知识积累,对于孩子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好的积淀。学习辩论,10岁就可以开始;14岁也不算晚;在美国,很多辩手甚至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