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关系 | 医学人文高峰论坛对话系列(二)
摘 要
在“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医学人文高峰论坛”上,嘉宾们就“医学人文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对话嘉宾:
张军勇:青海省海西州医师协会会长
高金声: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对话主持人:
王薇华:央视《读书》栏目特邀嘉宾,积极心理学专家。
对话主持人:王薇华
主持人:
医学人文的精神核心不止是医生态度好,而是需要医生对患者从人文层面进行关心、生命的尊重以及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认同,来让医护人员发自内心地去为患者着想。一个医生是否是真心地面对患者,患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能切身地感受到。请张军勇会长来同我们分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治未病,请您与我们大家分享这两个方面的体验和感受。
对话嘉宾:张军勇
张军勇:谈医,离不开它的内容——医疗,离不开它的主力——医生,离不开它的场所——医院。医院,既不是屠宰场,也不是银行,更不是战场,医院它是一片圣地,它越神圣,我们医生离神越近。
现在的医改,我们讲,主要有三个回归,回归什么?让医生回归到看病的职能上来,让医院回归到公益上来,让医药回归到看病治病的作用上来。我想这几个回归本身就是医学人文的内涵。
医学,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叫医学科学,一方面叫医学人文。
在我们当地,既有藏医院,也有蒙医院,还有回医院,而且在我们青海还有研究苗医的,有些医院还有佛堂,这就是我们那个地方的现状。一个藏民得了病,活佛会告诉他,应该到哪个医院去看,别的医院再好,也不要去。这也是医学人文的一部分。这两年有纠纷,大多是内陆的,我们本地的人很少有纠纷,因为有一种宗教的色彩,我想这也属于人文的一部分。
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谈医学,不能只谈科学,也不能脱离科学去谈人文。人文,就是一种精神,我的理解是:一个是外部的形象,一个形象有一个标准,是一个平台。这个标准达到患者的期望值了,患者就会很满意;如果这个标准和患者的期望值差距很大,他就会不满意;如果这个标准远远高于他的期望值,他会非常感动。谈科学的时候一定要谈人文,谈人文的时候一定要谈科学,不要分开去谈。
最近一二百年西方医学引进来之后,把咱们中华文明,把咱们中华文化已经围剿得很厉害了,这就叫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易经上讲得非常好,这就是我的理解。对于医学,人文的东西、精神的东西要引领它,引领医学科学方向,然后反过来用我们的科学技术来彰显我们的医学人文。
1915年,一个美国的医生叫特鲁多,有一句名言:“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不仅诠释了医学的局限,也说明了医学的使命,科学永远是预见性的,再厉害的大夫也只能解决一个学科、一个病种。所以说,我们要常常帮助病人,帮助病人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给他一个好的生活方式,给他一个健康的促进,这样就是“治未病”,也就是未病先防,有病先治。
主持人: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看到在高金声老师的博客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仁爱之心是做医生的根本,大爱能成就大医。您能否用几分钟时间给大家分享一个大爱成就大医的故事?
对话嘉宾:高金声
高金声:我想围绕人文、科技方面来讲讲,正心正举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主张,就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举个例子,今天上午的邱贵生院长,他写过一篇不长的文章,谈微创。他说微创是我们每个医生应该有的一种追求的理念,是一种人文的理念。
为什么是一种理念呢?一个医生做微创手术的刀口不大,但是采取手术的时候因为基本功不过关,在手术过程当中,病人的刀口受到了伤害,这还是微创手术吗?这就是有的医生把本来不应该手术的病人拉到微创手术中,这就完全背离了微创手术的理念。
再说一个例子,北京协和医院的郎景和院士,妇科专家,他曾经接收了一个女孩儿,当时的子宫肌瘤非常大,别的医院都建议她把子宫拿掉,郎大夫接诊时了解到这个女孩还没有成家,他想的是能不能在保留子宫的情况下把肌瘤切掉,手术做得很成功。
女孩成年结婚后,她生了小孩。后来她年纪大了以后,子宫内的肌瘤又长出来了,她又找到郎大夫,郎大夫说:这一次建议你把子宫切掉。这就是郎大夫很有名的三次手术成全了一个女人完美的人生。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技术和人文真的是融和的,为什么郎景和大夫是个好医生呢?就是他把二者完全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