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里的成本与收益
“路径依赖”里的成本与收益
文:美若黎明
“路径依赖”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提出的经济学定理。道格拉斯认为,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这就是路径依赖。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思想家孔子已经意识到。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谈的就是习惯对于性格的影响。所以说,“路径依赖”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心理学层面,即个人选择所导致的心理反射积累对人们行为的持久性作用。而这种持久性作用,也必然有其它的“成本”与“收益”。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权衡选择的利弊,这是我们一生必然得面对的话题。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它的痕迹。
隐逸诗人陶潜含泪感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也就是俗话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的深刻教训。虽然能实现一时的个人需求,但不久之后便会心生怨恨。二战时纳粹党人戈培尔一生制造谎言无数,以他负有“成功学”色彩的宣传以讹传讹,迷惑了大批年轻人源源不断地加入纳粹事业。虽然在一定程度巩固了纳粹势力,但最终造成了“二战”惨绝人寰的流血教训。这些都体现了“路径依赖”所产生的成本,它可能是人们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以及因这成本所埋没的“机会成本”;也可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经济、政治层面的失误所导致的恶性循环甚至历史倒退。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其弊病与裨益。正如我们常说的“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样,我们在看的“路径依赖”的成本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收益。同时,我们不能把成本与收益分割甚至对立来看待,应该把它看成一个事件的整体演变过程。
正如上文所提及到的例子,我们可以尝试着分析它们的收益,以及明白成本转化为收益的代价份量。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而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科举入仕”的教育政治制度上,社会上的读书人职业选择狭窄,仕途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在这历史潮流中,陶渊明便是其中的代表,误打误闯进入仕途,最后发现违背了自己的初心。也正是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积极反抗,才有了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才有了如今中国教育界的思考,进而才有了如今“新高考改革”的伟大实施。这是从“科举入仕”对于历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中总结出的教训:育才模式需创新,生涯规划需尽早,以此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这是“路径依赖”的实质收益的例子表现之一,表明要想从其教训中摆脱错误路径,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也体现了“路径依赖”中成本转化为收益的艰巨性。
又比如当今世界对于二战时期法西斯“侵略扩张、种族压制”行径的深思与铭记,才有了对和平的一致追求,以及对于“新法西斯主义”复辟抬头的高度警惕。这是人类从黑暗历史的“路径依赖”中燃起的“星星之火”,而其“燎原之势”便是其历史性收益。
因此说, “路径依赖”的成本与收益在当今生活中应该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尤其在选择繁多的当今时代,更需要权衡利弊的经济学思维。
注:
戈培尔效应: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沉没成本:简单来说就是覆水难收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