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王树淼丨记博野牛满江博士二三事
作者:王树淼
牛满江博士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名誉教授。他发现核糖核酸(RNA)诱导功能;创立“外基因理论” 大豆蛋白玉米专利技术 、人白蛋白玉米专利技术;在华工作期间,牛满江和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共同研究的动物胚胎移植获得成功,填补了世界空白。

2007年,95岁高龄的牛满江在北京逝世。牛教授去世以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前往送别参加其遗体告别仪式,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王兆国、张高丽、张德江、乔石、朱镕基、刘华清、李岚清、吴官正、路甬祥、谷牧、宋健等送来花圈以寄哀思。
牛满江于1912年生于河北省博野县程委镇东呈召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其母共育兄弟六人,他排行老大。幼年时,牛满江就读于解村学校,好学上进,读书刻苦。
青年时期求学保定同仁中学(保定一中前身),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36年毕业留校担任助教,1937年7.7卢沟桥事件后,牛满江化装到达长沙,参加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合的临时大学,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中美关系密切起来,牛满江作为北大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远涉重洋,求学深造。
在世界文明的斯坦福大学,牛满江用两年的时间攻下了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由于成就斐然,被美国坦普尔大学授予终身教授的荣誉。
牛满江教授以发现核糖核酸(RNA)诱导功能、进而创立“外基因理论”而成为国际生物遗传学科的顶尖科学家。其根据“外基因理论”而发明的大豆蛋白玉米和人白蛋白玉米两项专利技术,经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初步评估,价值达30亿元人民币。
2005年11月14日,世界著名生物科学家牛满江办公室外事主任傅仲华宣布,牛满江的大豆蛋白玉米和人白蛋白玉米两项重大技术成果落户河南省许昌市,并将很快进行转化开发。这预示着在几年后,临床使用的人体蛋白或者胰岛素等药物,可以从许昌农民种植的玉米中提取出来。
牛满江教授的合作方---许昌元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生物工程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是河南省中药浓缩提取加工许可企业。2005年10月初,经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有关专家的考察推荐,双方多次交流沟通,牛满江教授正式接受元化公司聘请,任该公司技术发展总顾问,并与该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元化公司获得了牛满江教授两项美国专利的国内独家使用权:一是培植特种富含大豆蛋白的杂交玉米项目。就是利用特种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出含有大豆成分的优良玉米。该项目按1000亩原种推广种植,总产值可达4亿元。二是富含人白蛋白杂交玉米项目。这种玉米如果培育成功,则富含人白蛋白等稀缺药用营养物质,采用生物技术可提取人白蛋白、胰岛素、抗干扰素等物质。该项目总投资2.1亿元,年产值可达15.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7200万元、利税6.1亿元。
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公报以后,牛满江携夫人第一次来华省亲,此后,牛满江每年都携夫人返华,其中五次是应邀来华进行短期工作。在华工作期间,他与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研究的动物胚胎移植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功绩卓著。

牛满江除进行科研、讲学外,还向我国引进先进试验技术,赠送一些仪器、试剂等。牛满江在美国团结美籍华人学者,宣传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号召美籍华人为中国的经济出力。他还关心我国留美学生,帮助留美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给留学生提供学习、科研的教材和仪器,为我国留美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条件。
牛满江在华访问和工作期间,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对祖国怀有深深地热爱之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和中美之间架设友谊桥梁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2年7月,在尼克松总统访华5个月后,已闻名世界的牛满江回到了阔别28年的故乡,见到日夜思念的老母亲。牛满江跪倒在88岁的老娘面前,无声的啜泣着,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他的母亲一把攥住儿子的手久久不放,嘴里念叨着不要走了,两行浊泪纵横在沧桑的脸上。当晚,牛满江就像童年时一样,依偎着母亲,睡在自家的土炕上,把母亲的脚像儿时一般放到了自己的胸膛。母子俩一夜未眠,絮絮地述说离别的种种。此后,只要一有时间,牛教授就会回家,在母亲的膝下尽孝。
人们在谈论牛教授至孝之时,也不会忘记他对于家乡建设的扶持和付出。
“第一次回家,牛教授带回来了布、自行车等礼物,家里的亲戚每人一份,用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与人们攀谈。”东呈召村村长牛平信这样回忆对牛满江的第一印象。
当时中国还很穷,穿衣服买布要限量。牛满江参观了当时的生产队、学校,到地里看了庄稼。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路上,他没有一点高人一等的做派,和乡亲们谈笑风生,向乡亲们讲解科学种田的方法,规划家乡建设发展。他向村干部和乡亲们介绍美国的农业种地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我们家乡也要实现机械化。
于是,第二年回乡探亲时,他就为村里买回了5台小拖拉机,一台大拖拉机。他说:“有了机械化,种地才能解放生产力。”后来村里小学翻新时他不仅出资10万元,还为村里出资打深水井,购置彩电。
当了20多年村长,见证了牛满江9次回乡过程的牛平信村长深有感触地说:“牛老每次回来,话题总离不开建厂子,建学校,愿望就是想让老家富起来,是个很爱家的人,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人们眼中和蔼的教授,也曾在乡亲面前大发雷霆过。已经退休的博野县宣传部工作人员李善奇,曾两次采访回乡探亲的牛满江:“牛老第二次回乡,特意从中国农科院为东呈召村要来当时国内最好的小麦品种。'93白’、'93红’,嘱咐村里要科学种田,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实现粮食高产。没想到,再次回乡看到村里种得不是他提供的小麦,村支书解释说百姓嫌种出的小麦面太黑,不种了。闻听此言,一向温文尔雅的牛老勃然大怒:'你们懂什么呀,那是营养最丰富的小麦!’”心直口快的牛满江爱家心切可见一斑。听了牛满江的批评、建议,村长当年就领导着全村的乡亲改用优良粮食品种,实行科学施肥和管理,粮食产量比周边几个村都高,也正因为如此,东呈召村成为全县依靠科技实现粮食高产的先进村,走在了科学种田的前列。
科技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而教育则是科技的源泉,牛教授深知这一点,自然也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东呈召小学翻新时,他出资10万元。当年新小学建成后,牛先生携夫人张葆英女士和小学校的负责同志亲切交谈,激励全校学生努力上进并倾囊相助学业优秀的贫困学生。
在牛满江诞辰100周年的6月18日,牛满江塑像在他的家乡----博野县程委镇解村学校落成。从那一天起坐落在学校操场东侧的牛满江塑像就成了学生下课后关注的焦点,不时有小学生俯下身认真看简介。正如该校张老师所说:“我们以与牛满江教授这样的著名生物学家同校,感到骄傲,全校师生会以牛教授为榜样,好好工作学习,做个对国家对家乡有用的人。”
家乡的人们也对牛满江心存感激,为方便其回家,1974年县里出资硬化了通往东呈召的路面,并命名为“满江路”,这在当时是条非常罕见的宽柏油路。
牛教授对于教育的扶持,不仅仅表现于此。他于1993年、2006年两次回保定一中参加校庆。2006年是保定一中百年校庆。届时,牛满江已94岁,他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抱恙,欣然回到母校和师生座谈,回忆当年自己在校时的情景、鼓励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报效祖国,并在学校种下一棵他最喜爱的“银杏树”。他说;“银杏树是活化石,树龄长,叶子是宝。”他鲐背之年种的这棵银杏树已枝繁叶茂。
在保定一中校史博物馆,人们看到这样简介:“ 1930年牛满江以理科第一名考取了河北省立六中(保定一中前身),三年高中生活,学习刻苦,他所有作业本上都写有'此刻不努力,韶光不我予!’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有苦有乐走遍世上千条路,无悔无憾留下人间万般情”,在为父母祭拜时,牛满江的两个女儿回国到东呈召来祭拜,碑文道出了这位闻名世界的生物学家的一生。遵照牛满江的愿望,2007年牛满江去世后,其子女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

王树淼
王树淼,男,78岁,党员,博野县程委镇王庄村退休教师,现任县委老干部局通讯员,发表稿件千余篇,多次被有关报社和老干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博野县"最美老干部"、"模范党员"等。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王树淼
技术编辑:庞里地 郭瑞霞
文字编辑:贺景娣 李玉珍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