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赏析]王安石:读秦汉间事

读秦汉间事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作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读秦汉间事:注释

【阿房宫】的前殿筑于秦始皇三十五年。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阿房村。秦亡时全部工程尚未完成,故未正式命名。因作前殿阿房,时人即称之为阿房宫。秦亡,为项羽所梵毁。现尚存高大的夯土台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至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司马贞索隐:“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三辅黄图·阿房宫》:“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餘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輦道相属,阁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五:“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决定兴建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这座朝宫的前殿,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

一林冷月的点评:

王安石的《读秦汉间事》是他以政治家的身份,以历史学家的独特视角,以诗的语言,对秦末动荡历史的回顾和感叹,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史论,遥想当年秦始皇集聚天下人力物力,打造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宫廷建设耗尽了山中林木,亦使天下怨声载道,终成众叛亲离,天下大乱,项羽一把火点燃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熄,映红了天际,虽然代表着秦朝统治的阿房宫被一把火焚烧殆尽了,秦朝统治也完结了,但这也不是放火者项羽的功劳,那“功劳”到底是谁的呢?诗中虽然没有明说,但结论其实一目了然,正如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在《阿房宫赋》最后总结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造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正是秦始皇自己所作所为酿成的恶果。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