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沁怡:大成之殇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800字作文。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
拣尘埃装入行囊,将往事寄去天涯。一座大成殿,独对百年的沧桑,相比霓虹灯映照下气宇轩扬的青瓦红墙,我更沉迷于它重修前的古朴英姿。
抬望眼,是那座千年的古刹,飞檐翘角恣意卷携来腾云的气势,一抹朝夕演着崭新的赤色的墙慢慢地延伸开来。走过巍然屹立的大成殿,记忆便如同决堤的江水,涌上心头。还记得百年校庆,无数少年齐装上阵,吟诵不朽的诗篇,我低头沉思,相比这朗朗书声,我更向往去聆听老殿深处回响的叹息,我更想在岁月干枯了四百年的河床里,禹禹独行,捡拾起片片泛黄的书香词韵。
迷雾般缥缈的回忆中,重修前的它比翻修后的它更具别样的意境。四百多年来,它一次又一次剥蚀了古殿檐头色彩纷呈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夺目的朱红,坍圮了檐下魏然矗立的高墙……当第一次迈入校园穿过求新楼,走近求实楼,那殿前的一串青石板路,便吸引着我向前走去。当小鞋踏上松软的青苔,我便抬头仰望,看一座大殿沉稳地坐落着,时光老人般浑身上下都是岁月的痕迹。大成殿旁的一株茂密的银杏树,摇着一头的黄发,在地面投射出一片惬意的凉,殿壁上暗青的四季藤放肆地长着,就连那被教学楼包围着的四方的天空,也蓝得几欲滴水。
可遗憾的是,现在的大成殿,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沧桑,多了一份豪情;少了一份千年陈酿的辣口的劲道,多了一份红酒的甜腻。殿墙被一丝不苟地刷成了朱红,瓦上的小人成排伫立,就连四角的风铃,也愣是不占半点锈色。从历史中缓缓走来的古殿,被逍遥的浮世浸染出熠熠光辉,自然而然的少了那一份我以往所陶醉其中的古朴的书香气息,却如同一位神采奕奕的人,面对远道而来的话筒和相机,没有半点怯色。
我怀念老去的大成殿,相比翻修后有着青壮年男子雄浑力量的大殿,它多了一份豁达,多了老师谆谆教诲般的慈父之心。春分过后,上学路上抓蝴蝶,放学殿旁戏小虫;小暑之前,提着裙角趴在阴凉处的石龟上,总会有舒爽的清凉贯彻全身;白露前后,午觉时靠在殿前转角旁偷看书,课间远远跑来捡黄橙的银杏叶送朋友;小雪时分,欣喜地走去看白雪给大殿垂上的素色的帘,走时还不忘折一支檐下的冰凌。
可现在,殿前的石板路嵌上了纯白的大理石,梁上朦胧的彩绘被勾勒得棱角分明,殿前挂起了各种各样的横幅,连秋日台阶上散落的银杏叶都让保洁工人小心翼翼地扫去了。殿前的一方半高的空地上,再也没有了举目凝视的学子,上下学的同学行色匆匆地走过,只留下沉默的大成殿和不远处碑廊的石碑无言对视着,殿顶的一片天空,相比之下,再也没有了触手可及的流云。
从殿前走过,心中空荡荡能让冬日里的风击出回声。回头撞见一片宏伟,大成殿啊,它少去了岁月的痕迹,丢失了时光的见证,宛如一座景点的模型。我从小道折回,踏上被那么多青葱年华的脚印一次次摩挲过的石板阶,视野渐渐上升,我看见了文庙大成殿的字符,我穿过失头的兽像,我走上前去抚摸那涂了层层油漆且光滑的柱子,我轻声喃喃,如此瑰丽气派,不是你学宫文庙该有的样子呢,你应该包含着古朴的气息,携着历史的沧桑,有着《诗经》的清新脱俗,《离骚》的雄浑气魄;带着杜诗的沉郁悲怆,李白的豪放豁达……
踏时光而行,折一笠风,一袖月,走近大成殿,相比之下,更爱重修前大成殿老者般的气息,有着深思熟虑的历史风韵,才好带着我一颗纯净安然的心,沉静在厚重的文化长河中。
(作者系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4班学生)
简评:一篇优秀的文章总能让人透过文字的表面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意蕴,并把这种意蕴融进自己心灵,在心灵的柔软深处,激起层层的涟漪,并逐步扩展开来,荡漾在记忆的轮回之中。本文体现出的语言文字功底,脱俗的表述方式,让读者为之击节,有拍案的冲动。作者开篇“拣尘埃装入行囊,将往事寄去天涯”,便将人的视线引向远古,心中的情怀自然便如古泉之水,汩汩而出。作者对大成殿的详细描述,源于对大成殿的熟悉,对重修前的大成殿的依依的情怀。选材视野独特,想象联想的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厚度。文中的“春分过后……小暑之前……白露前后……小雪时分……”给文章增色。而“有着《诗经》的清新脱俗,《离骚》的雄浑气魄;带着杜诗的沉郁悲怆,李白的豪放豁达……”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文章文学色彩,这当为高中生作文的亮点所在。文章抒情性强,有史铁生笔下“我与地坛”的沧桑远思,更有目下学子的“纯净安然”。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扣紧了“比”来展开描写,凸显了作者对整修前的大成殿的特有的情怀,不失为一篇优秀作文。(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