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健:敬意与怀念
人到中年,开始修身养性。每天晚饭后外出散步,成了我的必修课。每次从母校门口经过,我都会透过栅栏围墙多看几眼教学楼、体育场、图书馆……一种怀念油然而生。
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老学生回忆和怀念当时正值青壮年的老师之时,心中依旧装着满满的敬意。
光阴荏苒,许多往事已渐渐变得模糊和散淡,惟怀念和感恩之情一如从前,把我们带回曾经是那么亲切和熟悉的课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如城共有三所中学:如皋中学、城南中学、二中。那时候,小学升初中不需要考试,直接入学。我就读的如皋城南中学(后改名如皋市第一中学)是有着田园一般幽静美丽的校园。四十年前的如城可没有今天这么繁华,跨过了外城河上的南门桥(现范公苑门前)就是郊区农村了,我就读的城南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的宏坝大队。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蔬菜大队,每到黄昏落霞时分,蜿蜒伸展于田间的小路上,穿梭着荷锄而归的农民、推车往城里送菜的人群,构成了一道独有的田园风景。
初一年级我们刚开始接触英语,A、B、C、D、E……26个字母充满了神奇,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当时走进我们教室的是一位穿着格正,一头干练短发的女老师。她的英语教学一丝不苟,要求严格。我们作业上的一点点瑕疵都逃不过她的眼睛,总会一一标出,让我们一一改正好,然后才在作业下方流畅地写下字体十分娟秀的名字:刘兵。
文革期间,十个样板戏统领中国文艺舞台,初中音乐课我们也是学唱京剧。语文老师汤瑞祥兼教音乐。记得他一手拉板胡,一边一句一句地教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海港》等京剧唱段,短短两年半的初中音乐课,我们竟真能唱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这与汤老师生动有趣的教学、字正腔圆的范唱是分不开的。这也为我们这一代“六零后”播下了热爱京剧的种子。到了高中,汤瑞祥老师又教我们历史。历史课必须要讲清楚年代久远的史实事件,从纷乱中理出条理并不难,课本上都有明白的陈述和交待,但仅有这些是不能打动人的。汤先生讲起课来从不看讲稿,说不尽的传闻轶事、异域故事,讲到高兴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昂起头,连脚尖也随着踮起来。有一课讲到太平天国的覆亡,汤先生对石达开被堵大渡河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记得他还特地朗诵了翼王的词:“惜哉无舟楫,浮云西北顾”,声情并茂的朗诵把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农民起义这一末路英雄内心的悲怆和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讲历史,讲历史人物,能如此触碰到历史当事人的心灵层面,渗透到他们情感深处,把历史讲活讲透,讲出了打动人的感染力,也就讲到了家。
我们的数学老师叫胡新亚。胡先生戴一副眼镜,声音清亮纯净,析理清晰,解题示范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却又每每深入浅出。解题结束以后,他习惯地略略打顿,往上推推眼镜,扫视一下讲台下的我们,既留给大家消化的时间,也似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成果。有一次,发生了大家都有点吃惊的一幕,老师才解完一题,没想到思绪敏捷又心直口快的刘正宏一下子站了起来,说老师的解题不对,并讲出了他的不同解法。等刘正宏坐下,一直在认真倾听的胡老师稍作思索,便很镇定、严肃地对大家说,刘正宏同学的解法也是对的,并用赞赏有加的语气夸他解题思路很好。这样的宽容和气度,这样和融共生、教学相长的情景没齿难忘。
还有一位陶家正老师,是我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老师。她穿着得体,那素净的色调,一如先生清雅的品格。她教态之亲切,使我们如沐春风周身和畅。虽然我并不很喜爱化学,但听陶老师的课却是专心致志的,因为她的认真,使她的学生没有分心的余地,而且堂堂课都是内容饱满,一气呵成。有一次我的作业出错,老师打上红叉叉命我改正,改了又错,还会重做,如此者三,方肯罢休。陶家正先生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终于消解了我的顽劣和懈怠。
我们的体育老师叫丁尊先,是一个又黑又瘦的“小老头”,不苟言笑,看上去就比较严厉。中学时期我最怕上的就是体育课,特别是跨栏、跳远,我能逃课则逃课。有一次,课外活动时我赖在教室,丁先生毫不客气把我赶了出来,并放声说,我就是要把你们都带到操场上,那里也是你们健康成长的课堂。我后来才慢慢地领悟到充分地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活跃他们的身心,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大概就是丁先生教育理念高人一等之所在。
中学阶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刚性血气、爽直俊朗的语文老师周铣;发音高亢,气势充沛的政治老师顾映华;出语平和、娓娓道来的英语老师周俊;朴实忠厚、与世无争的班主任王应华……现在静下来回想,七十年代我们中学的老师,他们是最敬业也是最单纯的。他们既没有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烦恼,也不会上完课就回去开辟“第二战场”,靠着家教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对于名望和待遇没有非分的奢求,几十块的月工资几乎领了大半辈子,却把上好每一堂课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扑在了学生们的身上,那才是他们忠诚献身的事业,而不止为了谋生。
如今,回忆起四十年前的中学生活是那么遥远却又那么亲切。我到现在也无法具体地说出,老师对学生的一生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虽然细微,却无处不在。怀念老师,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恒久主题;感念师长,是亘古未变的优良传统。社会赋予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高荣誉,天底下没有比铸造灵魂更为崇高的事业了。城南中学伴我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半,它对我渐进深入的人格滋养尤为持久和牢固。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中学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且对他们的怀念也尤为强烈的原因吧。
感恩母校,感恩我中学时代的老师们。
作者简介
季健,资深媒体人。中国朗诵联盟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作家协会理事,如皋市作家协会主席,如皋市全民阅读大使。曾出版《岁月留痕》,《岁月留声》,《岁月留印》,《岁月留影》,《笔尖下的流年》等专著,主编《声入人心——我是朗读者100期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