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试题(三)
38、相对于其他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对()有利。
(A)权责分明
(B)组织关系简化
(C)任务的传达与接受
(D)执行临时性、跨部门的工作
39、工作企业规模的大小会影响部门结构的选择,()。
(A)规模较小,宜选择以成果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较大,宜选择以工作和任务为 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特大,官选择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
(B)规模较小,宜选择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较人,宜选择以成果为中心设 计的部门结构;规模特大,宜选择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
(C)规模较小,宜选择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较大,宜选择以成果为 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特大,宜选择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
(D)规模较小,宜选择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较大,宜选择以关系为 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规模特大,宜选择以成果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
40、调查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关系可以利用()收集信息
(A)组织体系图
(B)个别访问
(C)工作岗位说明书
(D)管理业务流程图
41、关于德尔菲法说法错误的是()。
(A) 是程序化的方法
(B) 是集体预测方法
(C) 是转换比率方法
(D) 是由专家参与的方法
42、制度化管理是由()提出来的
(A)泰勒
(B)亨利法约尔
(C)马克斯?韦伯
(D)罗伯特欧文
43、避免员工因为工作内容定义不清除而产生抱怨和争议的方法是()
(A) 工作设计
(B) 工作分析
(C) 工作评价
(D) 工作分类
44、关于工作说明书主要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工作标识条目中应包括;担任该职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资格和条件
(B)工作条件与物理环境条目中应包括:工作时数、工资结构、支付方法等
(C)工作综述条目中应包招:工作的名称、所属部门、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日期等
(D)社会环境条目中应包括:工作群体的人数、完成工作所要求的人际交往程度等
45、在组织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企业主管应该()。
(A)积极热心地参与招聘活动
(B)亲自审阅各个层次的应聘者简历
(C)对招聘活动尽量回避,以免招来异议
(D)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力保自己看中的人选
46、下列关于猎头公司推荐候选人给委托公司的描述,正确的是()。
(A)猎头公司向委托公司提交候选人评价报告之后,其工作业务即告一段落
(B)若委托公司理想的候选人犹豫不决,猎头公司有权要求委托方接受折衷的候选人 (C)猎头公司提交候选人评价报告后,还应积极地促成谈判,帮助双方达成最终解决方案 (D)委托公司依据猎头公司提交的候选人评价报告做出录用决策,不能事先与候选人接触
47、一般情况下,广播电视招聘比较适用于()。
(A) 高级人才和尖端人才的招聘
(B)某个特定地区、流失率较高的职业的招聘
(C)合格候选人相对集中于某个专业领域内的招聘
(D)将组织形象的宣传与人员招聘同时进行的招聘
48.有关心理测试叙述正确的是()。
(A)心理测试具有主观性、确定性和可比性等优点
(B)它主要用来衡量应聘者的智力水平和素质能力差异的测量方法
(C)心理测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式,在我国该技术己经很成熟和规范
(D)它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作为对应聘者的衡量标准
49.行为描述面试中,下列关于“与行为有关的回答”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回答应该是理论性的或是某种观点
(B)回答应该是描述应聘者在具体。清景下的实际言行
(C)回答中应包含总是、一直、可能、应该等词语
(D)“为了完成任务我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就是一个与行为有关的回答
50、为了鼓励员工公开、自由地陈述离职原因,离职面谈一般应由()进行。
(A)同事 (B)主管人员 (C)外请专家 (D)人力资源部门人员
51、()不属干培训激励制度的内容。
(A)培训后服务期限的约定
(B)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C)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
(D)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52、员工长期发展规划一般以()为肌。
(A)6-24个月
(B)12-24个月
(C)12-36个月
(D)24-36个月
53、制定培训规划时,应根据培训任务的()对各类培训需求进行排序。
(A)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
(B)重要程度和影响程度
(C)影响程度和紧迫程度
(D)紧迫程度和需求程度
54、关于拓展训练说法错误是()。
(A)它应用于心理训练等方面
(B)它以外化型体能训练为主
(C)它旨在提高学员的行为能力
(D)它起源于第l次世界大战
55、培训评估活动贯穿于培训项日的()。
(A)全过程 (B)准备阶段 (C)中间阶段 (D)总结阶段
56、培训()的实施时间往往是在培训结束的几周或几个月之后。
(A)反应评估 (B)学习评估 (C)行为评估 (D)结果评估
57、培训的原始资料应该放在培训评估报告的()部分。
(A)提要(B)附录(C)正文(D)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