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高密交界处的窝铺村,古代开凿胶莱河时曾是民工的住处
众所周知,胶东半岛的“地标”胶莱河有南北两个流向,而它们的分界点就在青岛平度市蓼兰镇的南姚家村附近(当地有座分水岭,以后另文介绍)。从南姚家村向西向北,就属于北胶莱河段。在北胶莱河的两岸、紧邻南姚家村的这片区域内,有不少村庄的名称中都带有“窝铺”的字样,比如“窝铺”、“窝铺沟东”、“窝铺河北”等。由于“胶莱河”也是平度和高密之间的界河,这几个窝铺村现在也分属不同的县市管辖。比如,窝铺村属于高密市东北乡胶莱社区(距离莫言的老家不远),而窝铺沟东和窝铺河北则是平度市蓼兰镇的辖区。
虽然如今的区划归属不同,但追溯渊源的话,这几个“窝铺”村其实都有着相似的历史,当地民间一般也把它们合称为“窝铺”。
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窝铺”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古代开凿胶莱河的经历有关。如《高密县地名志》称:“窝铺村,在河崖北7.5公里,胶莱河南岸。明洪武年间,张姓由'淮南’迁此立村,因初居于开挖胶莱河时民工搭建的窝铺(窝棚地铺,工地上休息的场所)内,得名。”而在平度一侧,窝铺沟东村也世代流传着这个说法。前已提到,南北胶莱河的分水岭在与窝铺相邻的南姚家村附近。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年开凿胶莱河时(元代),此处曾经修建过一座规模较大的水闸。清代编撰的《山东通志》中,对这座水闸也曾有过记载,称:
“一入麻湾,由把浪庙经胶州平度髙密昌邑诸境,至掖县海仓口出海,计程二百八十二里,中分八闸,距麻湾口二十里为陈村闸,又北三十里为吴家口闸,又三十里为窝铺闸,吴家口窝铺之间地势最高,名分水岭,为南北分流之脊。”
古代的建筑工程主要依赖人力,要修建一座大的水闸,征发的民工数量自然也不会少。因为工期很长,民工们需要在河道两侧搭建临时住处。这些窝棚到了明初仍有保留,当时从外地迁来的先民就以此落脚,因而将村落命名为“窝铺”。
按照《高密县地名志》的说法,明初来此建村的,是原籍“淮南”的张姓人。在随后的数百年间,这支张姓人不断开枝散叶,析出若干村庄,除了上面提到的窝铺(窝铺河南)、窝铺沟东和窝铺河北村,附近前丘村的张姓,也与之同源。民间一般将这些村庄的张氏合称为“窝铺张”。
关于“窝铺张氏”的具体渊源,地名志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从窝铺沟东村一位老者那里,我们也听到了详细的介绍。这位老者是族中的主事人,据他介绍,前几年当地修谱时,曾经有青岛浮山所的张姓人来此联系。经过一番比对和考证,“窝铺张氏”推断为明初的军户,因此从南方迁到了胶东半岛。至于具体细节,由于没有见到文字族谱,暂时不得而知。
除了姓氏的渊源之外,窝铺沟东村的这位热心老者还提到了“窝铺”区划变迁的历史。他说:在老辈的时候,这些“窝铺”村都归平度管辖。后来才以河为界限,河南的窝铺村划给了高密。笔者后来查阅清代的《平度州志》,发现在当时的地图上,“窝铺”的确标注在平度州界内。而光绪年间的《平度志要》也说:“窝铺,在州南方,距城七十里,南接高密县交界半里,至沟东庄一里。”以此来看,窝铺沟东村老者所言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