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 2024-04-28 00:58:10 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首次实现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展现了多模式复用的量子通信加速效果,并实现了两个固态存储器的量子纠缠。这为高速率、大尺度量子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实现方案。相关成果于6月2日23点发表于《自然》期刊上[2]。 图1|实验室所用精密牛津仪器场景(来源:中国科大全媒体中心)1. 全球量子通信网络梦长期以来,得益于量子通信网络在安全方面的优势,产学界一直在努力构建梦想的安全网络——全球量子通信网络。梦想虽好,但难题倍增。因为光子在光纤里的有限距离仅百公里级别,而随着传输距离增加,信号就会衰减。要做到全球自由互联,在这样的衰减下,千公里级别的量子通信成了“梦”。因此,需要提供解决方案来将百公里级的传输“放大”至千公里甚至万公里级。这里就需要量子通信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量子中继,以解决信号衰减的问题。 图2|采用中继突破千公里级传输(来源:量子客)2. 新老较量,四倍加速量子存储器是量子中继的核心器件,用于储存光子纠缠态。在此之前,老式中继解决方案是通过“接力棒”式操作的发射型量子存储器。李传峰教授对外介绍提到,发射型量子存储器面临着效率和精确率的问题,要么精确的单次传输一个量子态,但面临低效率问题;要么一次传输多个量子态,效率得到保证但精确率低。而此次突破性的工作是在他们经过3年多一直致力于研究吸收型量子存储器的结果,是团队首次成功使用吸收型量子存储器,演示了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 图3|基于吸收型存储器构建多模式量子中继的动画演示(来源:中国科大全媒体中心)这种量子存储器可以一次捕获并存储4对纠缠量子态,等同于获得了四倍加速的纠缠分发速率。当然,纠缠在使用过程中需考虑纠缠保真度,实验显示在节点间做中继时,两节点间的纠缠保真度超过80%。在全球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发展进程中,这项研究对建设高速率、大尺度、远距离的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并为超光纤直接传输的实用化量子中继器打下基础。实验人员将这次实验比喻为“鹊桥”,意味着即使“牛郎”和“织女”不见面,借助纠缠的量子中继,也可成功通信。实验所用设备为熟悉的牛津仪器,在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高速发展的今天,仪器与实验都是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而每次实验的进展与突破,都是一项庞大且艰巨的研究工作中一个必经步骤,向梦想中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迈进。 图4|实验人员与实验仪器(来源:中国科大全媒体中心)封面: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器实现量子中继的原理示意图/中国科大全媒体中心引用:[1]https://mp.weixin.qq.com/s/jPgQS4bdTX3BfXZfDKPKDQ[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505-3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 延 伸 阅 读01 实际用例、经济效益和产学政的“量子联盟”02 中科大实现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性扩展实验03 中国科大研发新型量子比特读出方法04 中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突破05 教授出任牛津仪器纳米科学部顾问技术总监06 顶尖大学与牛津仪器合作加速英国量子化 赞 (0) 相关推荐 离诺奖最近的中科大副校长,今天想必很多人都想对他说同一句话......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是出生于农村的普通孩子, 一路摸爬滚打, 成为中科大副校长: 他是英语考试只有40分的"学渣", ... 有望推动量子世界“牛郎与织女”的通信,中科大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首次实现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展现了多模式复用的量子通信加速效果,并实现了两个固态存储器的量子纠缠.该工作为高速率.大尺度量子网络的建设提供了 ... 中科大团队搭建“量子鹊桥”,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 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器实现量子中继的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中科大官网) 翻译 | 李诗源 审校 | 王昱 近日,中国学者首次实现了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器(QMs)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并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 ... 中国科学家2天内接连登上国际顶刊《自然》、《科学》封面 来自中国的生命科学和量子信息科研成果接连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杂志封面. 记者获悉,来自中国的生命科学和量子信息科研成果于6月3日.6月4日接连登上国际顶尖学术 ... 我科学家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6-03 07:20 X 光明日报合肥6月2日电(记者常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首次实现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展 ... Immunity:清华大学董晨院士团队首次发现IL-17D受体,并揭示其功能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细胞因子家族由六个成员组成(IL-17A到IL-17F).其中,IL-17A 和IL-17F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以IL-17RA/IL- ... 陈乃录-吕坚院士团队重要突破!破解百年难题,实现最高性价比的高强塑性钢 编辑推荐: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廉价的高碳钢,展现出目前最高的性/价比(79.45GPa%kg/$):实现了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钢的强度和塑性同时提高,破解了百年来困扰行业的强塑性倒置的难题.该增塑策略将为开 ... 突破!王福生院士团队最新研究,脐带干细胞帮助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安全可靠! 编辑 观Sir 审核 步步先生 "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 ... 【人物与科研】一种可在阳光和空气中完全降解的高分子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华中科大罗亮教授团队JACS 导语 废弃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对脆弱的地球生态已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人类社会一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不可降解塑料污染物的回收和分类处理,各地纷纷出台各类"史上最强禁塑令"以缓 ... 重大突破!王皓毅团队首次在体外模拟了人类X染色体的随机失活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王皓毅研究员团队应用人类原始态(naive)胚胎干细胞首次在体外模拟了人类X染色体失活. 北京时间2020年7月 ... 光效提升10倍!江风益院士团队LED技术又有新突破 InGaN因其宽带隙可调的优点,在 Micro-LED全彩显示中应用被寄予厚望.目前micro-LED技术正面临两大挑战:1. 巨量转移技术:2. 缺乏高效可靠的红光Micro-LED芯片. 目前常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