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太宁(五)——排头坝地名来历考证

来源:“忆茶阳风物”的美篇  https://www.meipian.cn/z551ecd (注1)

排头坝地名来历考证
饶超然
      排头坝,又名排楼坝,位于今茶阳镇恋墩村。因旧时恋墩与太宁等附近村庄合称为太宁,故史书多称太宁排头坝(注2)。关于排头坝地名的来历,争论颇多,说法不一。但所幸目前众皆认可的史实是,大批人被杀后,人头被割下排放于此地,故而得名。至于是何时发生之事,则仍争论不休,有说此事发生于太平天国时期,也有说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之事,至今未有共识。
      经笔者实地考证,排头坝附近罗屋背后山脚下有一千家墓,墓碑上刻有“前朝万灵古墓——乾隆38年腊月吉旦立”字样。由此可以断定,“前朝”可以是乾隆之前皇帝年号如雍正、康熙等,正如“一朝天子一朝臣”、“三朝元老”等通俗说法中“朝”的意思。“万灵墓”则是指生灵涂炭后众多孤魂野鬼之墓。当地一位80多岁村民亦证实说,据上辈传言,“一千多个人头用十个大水缸装入,埋于此处。”
      笔者查阅史料得知,太宁(前称小靖)历史上曾发生两次大规模杀戮,均伤亡重大。据1969年饶福昌、张光来等革命前辈口述、谢书铮整理的《太宁革命斗争史》,三百年前(清朝年间)太宁北边的长教村有一个谢金理之父,经常到太宁北坎头收租,进行敲诈勒索,搞得民不聊生。一次竟敢殴打欠租户,当地人民忍无可忍便暴动起来,将他关进空谷仓,并到屋后捉了一窝蚂蚁丢进谷仓,咬得地主连声嚎叫,苦苦哀求……后来谢金理在朝廷做了官,回乡勾结县官,率领县衙清兵从村头下坑、南山一路杀戮,直到村尾罗屋山边牌坊方才罢手,并把人头割下摆在沿路两旁,长达一华里,排头坝之名由此而来。此后,太宁周围村庄的人们也称小靖为“剿净”(既是小靖的谐音,也因此事而得名)。
      可以推算,此次事件应该发生康熙年间,与千家墓记载时间吻合。且排头坝的人头后来集中就近葬于罗屋背后山脚,也是符合逻辑的。
      据《大埔县志》,明朝嘉靖36年(1557),太宁称小靖社,清朝乾隆9年(1744),改称大宁甲,辖地基本相同。另据《大埔县地名志》,太宁前称小靖,后村民祈望太平安宁,起名“太宁”。据此推理,此次大屠杀后,村民祈求安宁的愿望非常强烈,起名叫大宁(意即大大的安宁,“靖”与“宁”同义),后来“大宁”又逐渐演变为“太宁”。
      另一次杀戮记载于《大埔县志》(1992年版)。同治4年(1865)四月十二日,太平军由康王汪海洋率领(约10万人)进入大埔,在小靖(今太宁)与参将郑绍忠打了一仗,太平军死伤700余人,败退撤至镇平(蕉岭)。此次事件虽然死伤众多,却与千家墓时间不一致(立墓时间乾隆38年是1773年,比此次事件早了92年)。另据专家分析,太平军败了就败了,没有理由把人头割下摆放此处。
      综上所述,1969年编写的《太宁革命斗争史》关于排头坝地名来历的记载与千家墓无论是时间还是逻辑均一致,应是真实的。以上是笔者根据手头掌握的史料作初步考证,欢迎提出不同意见。(本文作者为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

注1:文中插图请参照美篇注2:古时,太宁又称小靖,含太宁、恋墩、角莲塘等村庄。

本帖最后由 忆茶阳风物 于 2021-1-28 19:25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