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陈文升:撰文祭故人
撰文祭故人
陈文升
每逢清明节,我常触景生情,反复琢磨,究竟怎样缅怀已故亲人好呢,尤其时值防控疫情的当下?
回顾历年清明节的祭扫现实,有的为已故亲人上坟烧纸,有的添坟修墓,有的刻字立碑,还有的扎糊衣物、楼房、时兴的生活用品,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人不忘祖,采取适当的方式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理所当然。可有些祭奠形式确实值得商榷。比如身居城市的一些人偷偷在大小十字路口点烧纸钱,一时烟熏火燎,纸灰满天,不仅污染了环境,还有引发火灾的可能,实在有损现代文明。更令人不解的是,有人竟给已故者扎糊手机、轿车,甚至还烧送外币,这就更离谱。有些已故者在世时见都没见过的这些新鲜玩艺儿,你愣逼着他享用,不是强他所难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各地习俗不同,缅怀已故者的形式不可能强求划一。就笔者而言,一直认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些小文祭故人最合适。30多年来,我有感而发,撰写了《父亲的老秤》、《母亲的布头儿》、《岳父一生无怨》《岳母疼人无边》《善解人意的启蒙老师》《一心向党的二哥》《率先垂范的刘参谋》等几十篇纪念文章。这些文章从起草到成稿,大都经家人、亲友和知情者商议,反复修改,共同完成。这实际上就是缅怀已故亲人和友人的过程。这些文章分别刊登在多种报刊上,不仅自己看,家人看,亲友看,就连素不相识的人也在看,既抒发了自己的怀思情感、了却了个人些许报恩的心愿,也宣传了故人的美德,既有益于今人,也有益于后人。
我觉得,写篇小文祭故人,参与面广、影响面大,无需耗资,也无怕污染环境、引发险情等顾虑。而且,有些文化的人都能办到,只要带着感情去写,加之借助家人尤其晚辈的力量,肯定能完成。这样,把对亲人的怀念永留心中,就是最好的祭奠方式,还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传承好家风,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我这样说,绝无否定其它寄托哀思的好形式,更无把自己的观点和具体做法强加于人之意。只是愿人们都能想整体顾大局,多动脑筋,探讨出新形势下对缅怀故人更多更有意义,且便于推而广之、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的好形式,为破旧俗树新风多尽自己应尽之力。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