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人们都用什么药方防治瘟疫?

01

看似平静的抗击疫情,又因为一则新闻而起波澜:云南省新增确诊病例6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3例。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人为抗击疫情,努力奋斗,医疗工作者艰苦奋斗,终于对疫情有所控制。

那么,在古代,人们是怎样防治瘟疫的呢?

瘟疫在古代被看作是不治之症,发生一次大的瘟疫往往死亡很多人。

例如,在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这次瘟疫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死于这次瘟疫。而老百姓的命运可想而知。

唐朝也有瘟疫爆发的记录,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江东地区发生了大瘟疫,当时有人描写道:“辛丑岁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也就是说当时是大灾(大旱)伴随着瘟疫出现,从而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而且,活着的人只能饿着,去世的人没有棺材去埋葬。

以上,只是两则例子。实际上,古代发生瘟疫的次数是很多的,有统计数据显示: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9次,清朝115次。

02

那么,古代的人们对疫情就是束手无策吗?

不是的。

人们想出了很多方法。而古代的中医,从实际出发,创造了很多药方,这些药方对于防治瘟疫是有效果的。

首先作出贡献的是“医圣” 张仲景,他经历了大瘟疫的流行,他所在的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间死亡了2/3。他在悲伤之余,通过研究,写下了《伤寒杂病论》。为以后的防治瘟疫奠定了基础。

之后,各个朝代的医生经过努力,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达原饮:由明朝中医吴又可所创。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每日一至三发者。这个方子在非典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银翘散:清代叶天士、吴鞠通所创。他们建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完整理论体系,使中医对瘟疫的防治从理论到临床逐渐成熟。这个方子中的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

清瘟败毒饮:由清代余师愚所创。这个方子由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的功效。

升降散:由清代名医杨栗山所创。药物组成及用法用量是:酒炒白僵蚕二钱,全蝉蜕一钱,广姜黄三钱,生川大黄四钱,研为细末,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之证。

解毒活血汤:由清代王清任所创。方子:连翘6克,葛根6克,柴胡9克,当归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研),红花15克,枳壳3克,甘草6克。功效:瘟毒吐泻转筋,瘀血,感染而有瘀血的肺炎、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慢性盆腔炎,扁平疣,麻疹合并肺炎等疾患。王氏立此方是治霍乱。

03

古代名医发挥自己的创造了,创出了不同的针对瘟疫的方子,而且对于今天的防治疫情也有不同的疗效。

今天,医学较之古代进步了很多,在今天医生的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取得最后的胜利!

实时收录肺炎疫情高价值论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