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
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自主学习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社会的过程中已受到高度重视。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及其意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探索性和终身性。它要求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地点,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自觉地监控学习过程并评价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开展自主学习的现实意义如下:
1、利于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
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已将自己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事。当学生面临真正的课题时,他会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人的天赋是不同的,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条件,既要在课堂内学,也需要在课堂外学,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地进行。因此自主学习还能使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利于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可以对课题的学习达到更自觉、更深刻、更持久的掌握,可以提高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通过自主、独立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广阔性、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获得发展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二、自主学习的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就是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多样化,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爱学,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提倡自主学习,能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自主学习的策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方法的学习而非知识的累积。众所周知,学生不可能永远依靠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对人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看书自学,更要指导学生思考、质疑、发言和讨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策略,通过为学生提示学法,给学生示范学法,使学生运用学法等途径,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由于畏惧教师权威或某种原因而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但在家里或者其他场所,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就可能表现出不自觉或懒散的现象。或者会出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但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良好自主学习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同时培养学生在无人督促、指导的情况的良好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尝试通过自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自学进度表——按照自己制定的进度表自学——检测自学进度表的完成情况——提供反馈意见及建议——学生自我反思、调控。在上述环节中,教师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参与学生的自学情况,而不批评、指责,更不讽刺、讥笑。而是积极鼓励学生完成自学进度表,及时表扬其优点,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引导其自觉改正在自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懒惰、贪快的思想,让学生跟自己作斗争,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有效地调控,从而逐步形成对知识的真正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核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为此,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