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易中天,也学会大度了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爱怼人的易中天,忽然变了。

文/如海

厦门大学100周年校庆,易中天写了一篇文章《我在厦门大学的野蛮生长》,选择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角度,庆贺厦门大学的隆重生日。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听易中天怼人怼事,忽然看到他如此温情的文笔,很是有些不习惯。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易中天吗?

文章里,易中天说自己是浪子、反派和流寇,感恩厦门大学当年给了自己机会。全文以很谦虚的行笔,写了自己从武大到厦门大学过程中,受到厦门大学的礼遇,评上了教授。而自己当时没有知恩图报,但厦门大学的大度宽容了自己。易中天上央视《百家讲坛》讲《品三国》,干的都是与本专业无关的事,非议的人也不少,而厦大的书记和副校长力挺易中天,支持多学科和跨学科发展,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他再不写点什么,就是忘恩负义了。
在文末,易中天说,什么是大学?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过,我更愿意这样说:何谓大学?非大厦也,亦非大师也,乃大度也。
厦门大学的大度,反过来人们会再次追问:武汉大学培养出来的易中天,为何去到了厦门大学?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1978年,易中天报考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易中天当时资历浅,没有像样的著作和深刻的论文,但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属于典型的教学型教师。如果拿到今天,易中天评教学系列的教授,是一点问题的没有的。易中天上课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语言幽默诙谐,在台上纵横天下,学生挤破头了去听他的课。
学生的极大喜欢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易中天的自信。许多武大的学生,可能记不得一些教授的名字,但易中天的名字却难以忘记。易中天作为一个人文教授,却把美术学讲得非常好,这引起了部分美术教授的不满。易中天受到排挤,直接的结果就是从副教授升教授的过程中屡屡受挫。
古色古香的珞珈山校园里,易中天声名鹊起,在武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教师在大学里,如果在学生的心中威望很高,往往在事业上的发展反而不尽如人意。
易中天后来无法回避离开武大的拷问,无奈地说:“其实原因很简单,但说出来你们肯定不信。”易中天说因为武汉天气的原因,他选择离开了武汉。1992年,易中天由武汉大学调往厦门大学。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曾经就易中天离开武汉大学说过一段话,他说:“中天虽然没有向我说明他为何要离开他的母校,但个中原因是不言自明的。我心想:他肯定是在心情不愉快下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学术称职上压了他,他直到1991年才提升副教授,而与他情况相同且成果不如他的人,却提升了教授;二是在学术思想上受到了压抑。鉴于此,对于中天的离开,我是支持的,尽管我为他留校花费了心血。”
其实也不难猜测,易中天之所以离开武汉大学,要么想易中天想赚钱,但是在武汉大学比较难有出路。要么是易中天觉得自己受了不公平待遇,虽然他以讲师的身份已经做系副主任了,但是他依旧不被认可。所以,他毅然选择离开。
那么,易中天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原因呢?很简单。易中天不想让大众认为他是一个“市侩分子”,同时他也不想“得罪”母校武大。毕竟,母校武大培养了易中天。这其实是易中天很聪明的做法。明眼人都知道什么原因,他就是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遗忘了此事。武大可能因此失去了一个人才,厦门大学幸运地多了一个牛人。
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确实是大学应该具有的一种气质和内涵。对于教师队伍,确实存在有的人发力晚,方向不明的时候非常迷惘。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刚毕业出来经济压力大,什么来钱就往什么方向专营,不愿意打好基础,不愿意做一些实事。但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能够让老师有所作为的。
今天大学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里,似乎只是一味的重视人才引进,千人、万人大举引入,花费不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地挖人才。而有的挖过来的人才没有发挥好作用,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内培,其实同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能学校不需要花费引人那么大的代价,就能在静待花开的甜蜜中收获。而需要做到的重要一点,就是易中天说的大度。大度地给他们发展的机会,给他们关怀和呵护,他们会更加感恩、更加奋发努力,然后取得丰硕的成果。
同样,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培养学生也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因材施教。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包括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讲义、统一的大纲等等,一定程度上也走上了同质化、模式化的教育之路。而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质,往往非凡易事。但允许学生的自我发展,给予他们成长更广阔的空间,也需要一定的大度。
在大学里野蛮生长,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自如和随心。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每天读你意料不到的文字。

青春、梦想,诗和远方

主张俗世中,不俗的精神生活

文字原创温暖,必定值得与你为伴

一日不读琴深如海,仿若三日不知肉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