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喜神的习俗
喜神专司喜庆之事。旧时,大年初一天刚亮,人们便去走“喜神方”,即寻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认为“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而能遇见白无常者,向其乞得寸物,归必财源大辟”。
人们都有趋吉避凶的愿望,喜事更是人心所向。所以喜神也就格外得到人们的尊崇。
旧时成婚,新娘坐立须对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以求一生多喜乐之事。
喜神所在的方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
据《协纪辨方书》:
喜神于
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时;
乙庚日居乾方,是在戌时;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
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时。
相传,古时官方迎喜神,要先由钦天监查明喜神方位,皇家举行仪式,按喜神方位,在一定时辰赶神牛到郊区以迎喜神。牛要披红,鼓乐以送;司牛官要鸣鞭,谓之“鞭春”,焚香、鸣鞭炮、并赶猪羊等,仿效古时候的牲牢飨神之举,以尽一日之欢。民间的迎喜神习俗,各地有所不同。
在民间礼俗活动中,喜神经常为人们所奉祀。在民间诸神中,喜神却不多见于经传,而且形象也少见于图绘。人们奉祀喜神是为了追求吉利、快乐。人们在奉祀喜神时还有很多的讲究。华北有的地区在新正第一天“迎喜神”,对准喜神所在的方位,在一定的时辰出迎,焚香、鸣鞭炮,并赶猪羊等,效古时牲牢飨神之举。另外《北平风俗类征岁时》在记录北京春节习俗时亦有:“院中有俗,元旦黎明,携帕友走喜神方,谓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的记载。有的地方迎喜神是在确定的某一天,再去确定在哪个方向迎;也有的地方是确定迎喜神的方向,然后根据喜神运转方向来确定是哪一天迎。习俗各异,但乞求吉祥目的相同。
奉祀喜神的活动在各种礼俗活动中都很常见,婚嫁的时候更是离不开这位专司喜庆之事的喜神。
旧时婚嫁的时候讲究,新娘在娘家待嫁之时,要面向喜神方位;新娘上下轿的时候,也要面向喜神方位;新人交拜天地的时候更是要正对喜神所在的方位,以求一生欢喜。
所以在婚嫁择日的时候,择吉之人要特别注明“喜神某某方”,以便新人把握。
相传,喜神根据其表情的不同,分为五种喜神轮值,分别是:笑喜神、愁喜神、睡喜神、醉喜神、坐喜神。
这五位喜神所居方位分别是:
坐喜神居艮方(东北),睡喜神居乾方(西北),愁喜神居坤方(西南),醉喜神居离方(南方), 笑喜神居巽方(东南)。其中,最为大家喜爱的是笑喜神。
据说这个源于商纣王。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封商纣王为喜神,这位商纣王最爱美色世人皆知。而东南方位(巽)代表长女,他就喜欢,满面笑容,是为笑喜神;西南坤位代表老母,纣王自然不喜,故紧皱双眉,是为愁喜神。
为了方便记忆,古时还有口诀道出这五位喜神轮值的日子:
甲己端坐乙庚睡,
丙辛坤位皱双眉,
丁壬喝的醉酗酗,
戊癸在巽笑嘻嘻。
即:甲己日轮值的是坐喜神,乙庚日轮值的是睡喜神,丙辛日轮值的是愁喜神,丁壬日轮值的是醉喜神,戊癸日轮值的是笑喜神。
婚嫁、游喜神的时候,一般都是找笑喜神轮值之日。
晋西北一带素有游喜神习俗,原平人更是重视。人人都希望把喜神迎回家中,一年有个好的兆头。
迎喜神的时候,牛披红在前,村人敲着锣鼓相随,全村老幼倾家而出,万人空巷。齐集喜神方位,有长者主持仪式,上香、放鞭炮,贡品,一如其他的祭神仪式,大家对着喜神行礼,请喜神保佑大家一年吉祥如意,开心快乐。
成都:“游喜神方”民俗
“游喜神方”是老成都的一种民俗。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往往是合为一体的。财神即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之神;喜神,是给人们带来吉利、欢喜、智慧之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位和地方。每当新春佳节之际,成都市民都要携家结友,出南门,迎财神,游喜神,踏访武侯祠,拜谒刘、关、张和诸葛亮,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已有近二百年传统的“游喜神方”活动深受成都人喜爱。
1998年,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了春节期间“游喜神方”的民俗活动,活动遵照传统习俗,融入现代意识,形式力求活泼多样,注重大众化和参与性。主要内容有除夕夜子时撞钟、迎财神、仿古祭祀等,同时还举办三国戏剧、民间文艺表演、有奖竞猜谜语以及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展销会等活动。
“游喜神方”民俗活动旨在宣传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关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历代奉为忠义的典范,是驱逐邪恶、匡扶正义的化身,早在元明时期便被奉为财神。喜神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集中华民族的美德于一身,是民族智慧的象征。长期以来,三国文化的精髓如信义、忠贞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显示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呼和浩特迎喜神习俗
在呼和浩特市南部黄河两岸和长城内外的清水河县、准格尔旗及偏关县接壤的地方,自古以来流传有过完大年迎喜神的习俗。每年正月里迎喜神时,村子里的大人娃娃都会一起走出院门,携着自家牲畜,带着香等供品,朝着指定地点走去。摆供品、烧香、放炮,为自家或全村人祈求一年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平安喜乐,这一传统活动便是迎喜神,一直延续至今。
喜神据说就是《封神演义》中受封的商纣王;那迎喜神,自然就是迎接商纣王。人所共知,纣王在世时残暴异常,创炮烙之刑,做了许多灭绝人性的坏事,但当他反省时,也最懂得人们对喜乐平安的需要和追求。所以人们迎喜神以求寄托,希望能得到平安与喜乐,大概正是因为这种缘故吧,人们借此体味和寄托一种自然的安宁与喜乐,同时,明知商纣王惨无人道,仍将其尊为神,也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包容大度的精神所在。
笔者就出生在清水河县西南黄河岸边的下城湾村。我从记事起只要在家过年,总要参加村里这项十分热闹的活动。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正处于“文革”后期,村民们不敢大张旗鼓地搞这类活动,每年过年却也免不了偷偷地聚集到河边某一处地方去烧香迎喜神,每当这时,我和村里其他一些小伙伴们也总是参与其中。
后来改革开放,人们不把这类活动当作是封建迷信,而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看待,因此,在村子里,每年的迎喜神都十分隆重。我们村子从西向东大约600米长,虽然是一个自然村,但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在三个地方,自西向东分别被称为“后河”、“当湾”和“前河”。迎喜神时,“后河”、“当湾”、“前河”的村民们均自发进行,其实也就是大伙自发地跟着各自那些热衷于村事活动的人聚到一起的,记忆中,“后河”每年由王正业召集,“当湾”和“前河”分别是由杨茂先和杨植召集。由他们查看历书后确定具体迎喜神相关事宜。每年迎喜神时间不固定,没准在哪一天的哪一时,但一般都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某一天的上午。
据说,这些人都是在大年那天的后半夜接回诸神后,翻看黄历确定正月里迎喜神的日期、时辰和方向。因为他们查看的是同一种历书,因此,那日期、时辰和方向当然是不约而同了。无论是哪一年,正月里人们迎喜神时,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走出家门,赶着自家的驴骡或牛等大牲畜放到河滩地上,任由其奔跑、打滚和撒欢。每当这时,在村民们居住的窑洞上面或其他制高点处,也往往还有站着看热闹的老人及一些居住在城里嫁给本村的小伙子回家过年的媳妇们。其他人一律都会朝指定的方向摆放供品、烧香,之后燃放爆竹,迎喜神时辰一到,霎时间,人们的欢笑声、爆竹声在村前河边峡谷间与周围群山间回荡。之后,无论是大人娃娃都要从河岸上捡些柴火并吆喝着平安、吉祥、幸福等吉庆语,赶着自家的牲口回家,回家后将捡来的柴火放置在各家的柴仓里,并选一枝适宜的小树枝插到灶台处。这样人们迎喜神的活动就算是结束了。
我参加工作、结婚后,也居住在城里,却总是要回老家过年,尽享和体味与生俱来的年味与惬意。尤其是每次参与和体验完村里迎喜神活动后,总能有一种感悟,看着人们穿着崭新的过年新衣,脸上绽放着笑容,大伙其乐融融,憨实大度的神态,与村子周围的山峦、门前流过的黄河水、撒欢的家畜等自然万物融洽和谐,就像是一幅美丽的人生画作。我常常会被感染,总感觉人生能有一颗宁静平和的心,有一种像对纣王一样宽厚大度的胸怀,便一定能够时刻顺利、平安、喜乐。
近些年,因我的父母搬离村子,于是便不再回到村子里过年,昔日村子里过年时的那一切,仍让我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