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白马护危堤
王尊,字子赣,西汉涿州高阳人,生活在汉元帝、汉成帝时。王尊少时死了父亲,由伯叔们抚养。叔父让他牧羊,他却一边牧羊一边暗中读史书。十三岁时他做了管监狱的小吏。过了几年,又到太守府做事,渐得太守信任,补任书佐官,负责管理监狱事务。后来王尊称病离职,出去拜师学习《尚书》《论语》,竟能粗通大义。太守又召他做了郡决曹史,又举荐他为幽州刺史从事。初元年间,因敢于直言被荐升虢县县令等职,渐被提拔为安定太守,还一度做了京兆尹,也就是都城长安的最高长官,故而又被称为“王京兆”。
西汉成帝时,王尊做了东郡太守。西汉时的东郡,管辖如今滑县、濮阳市属各县以及临近山东的一些地方。起初郡治设在濮阳,后来设于白马。(《资治通鉴》元嘉八年注:“东郡,自汉魏以来治白马。白马,滑台之地也。”)建始四年秋,黄河水大涨,漫衍浸泡着瓠子金堤,那是黄河流经白马县的一段堤坝,其大体位置就在如今滑县老城从西南到东北一带。当时瓠子金堤面临着随时会被大水冲决的危险,老百姓纷纷奔跑逃命。太守王尊亲自率领一部分官吏百姓,来到万分危急的瓠子金堤之上。他想起了当年汉武帝在这里成功堵塞瓠子决口的故事,也来效法他,命人先向河中投沉一匹白马,祭祀水神河伯。接着,王尊又亲执玉圭玉璧,让巫师占卜祝祷,自己还发誓,一旦破堤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填堵瓠子金堤的缺口。为了稳定人心,同时也为了表达自己与大堤共存亡的决心,他就住在大堤上临时搭起的草庵里指挥吏民护堤。眼看着堤增水涨,大堤在洪水的冲击下不断坍塌,随从官吏和百姓跪地磕头,恳求王尊赶快离开危险之地,但王尊潸然不动。后来水势越来越大。眼看大堤不保,随从官吏、百姓争相奔逃,只有一位主簿在王尊旁边哭着要他快走,王尊依然不为所动。幸运的是,由于白马吏民的齐心培护,瓠子金堤得以保住,洪水渐渐回落,一场黄河决堤的灾难得以避免。吏民纷纷称赞王尊这种身先士卒、临危不惧的英勇行为。白马县三老朱英等人,就把王尊的事迹写成奏状,报告给皇上。皇上命官吏前往考察,察得王尊事迹属实。便对御史下令说:“东郡黄河发了大水,冲毁金堤。堤坝决口没到三尺宽,百姓们就惊慌逃走。太守王尊亲临险工第一线,不顾个人安危,以此安定人心,于是吏民又回来继续劳作保护堤坝,大水终于没有形成灾害。朕非常赞许王尊,让王尊享受与九卿相同的俸禄,另加赏赐黄金二十斤!”
王尊任东郡太守直到去世。东郡吏民为了纪念他,就在白马县城(今滑县老城)南一里的瓢子堤上建了一座“河侯祠”,每逢节日就为他举行祭祀。遇上黄河发大水,更要向他祈求免灾。甚至当地发生了旱灾,也来向他祀雨。据说还非常灵验呢。当然,这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敬畏大自然的迷信行为。
王尊这种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受到朝廷的嘉奖和吏民的称赞,也很受后世的称颂。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两度做过宰相的李德裕,在太和三年(829)来任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时,一上任就去河侯祠拜谒王尊,还写了一首题为《王京兆》的诗,歌颂王尊的英勇事迹,表达了自己的敬慕之情。其诗曰:
河水昔将决,冲波溢川浔。
峥嵘金堤下,喷薄风雷音。
投马灾未弭,为鱼叹方深。
惟公执珪璧,誓与身俱沉。
诚信不虚发,神明宜尔临。
湍流自此回,咫尺焉能侵。
逮我守东郡,凄然怀所钦。
虽非识君面,自谓知君心。
意气苟相合,神明无古今。
登城见遗庙,日夕空悲吟。
(本文录自杜冠章先生编著的《历史名人与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