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我必须形孤影单
《查看维港》
艺术在各个方面对人类的影响总是出乎意料的重要,它对我们其中一项影响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忍受痛苦。通过唤起那些黑暗,忧郁或者痛苦的场景,艺术对我们施加影响。这些场景使我们正在忍受的痛苦变得正义而崇高,而这些痛苦可能是我们在孤独和迷茫中正在经历的。这些场景庄严而有技巧地揭示道:痛苦是人生常态。
弗里德里希《奥克伍德的修道院》
《为独立而战的阵亡者的坟墓》1812
弗里德里希的画面非常冷寂。有时就是摆出一副简单的景色,却富有神秘感,甚至,在光线的启示下,你能从中阅读到更高的神性。黑暗中那遥远的光线世界在弗里德里希的油画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暗色调与阴森压抑的构图是弗里德里希油画的主要形式,然而若是没有那一片朦胧的光,他的画不会让人看这么久。
《雪中墓地》1826
《海边僧侣》
神秘的人。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有过什么历程,他们从何处而来,又要到哪里去;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弗里德里希画中的他们都充满孤独感。而他独特的背影镜头让人物保持了和画外观众一致的姿势,使得人物所见与观众所见达到一致的同谋。
所以,看这些画会感到身临其境的重生。
崭新的一天。遥远的希望。当世界依然是孤独和压抑的,这将持续下去。
沉船冰 1798
他的画,可以让我凝视很久很久。
所有细节,情绪,理念,在充满浪漫色调的景色中敞开。
那些树,山,水,烟雾,本不应如此;但它们却如此呈现,以艺术的方式、脱离经验。
雾海里的漫游者 1817-8
在《雾海里的漫游者》的前景里,一个漫游者身穿深色的衣服,卷曲的头发在风吹之下有些摆动,拄着手杖站在一座山峰之上。前方是雾海,诸多山峰林立,漫游者在向左前方望去,那里有画面上最高的山峰。研究者认为画家正是在萨克森瑞士山区漫游时得到灵感才画出这个杰作,因此那里就有了一条著名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之路,供人们踏着画家的足迹。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起源》里对凡·高的《农鞋》有着精彩分析。在弗里德里希的这幅画里,我们似乎也能读出那些画外空间想象里的东西。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万物还在沉寂之时便已起床,整装出发,伴随着狗吠声,似乎还有邻居们的酣睡声,穿过村庄。一个人在山上的枞树林里行走,时时惊起山里的鸟儿。山路漫长而曲折。漫游者拄着手杖,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前行。终于在日出不久到达山顶。此时日出东方,站在山顶之上,遥望着远方。
海边的日出 1822
在弗里德里希的画作里,人物大多都是向着远方,留给欣赏者的只有背影。《海边的月出》里两个男子站立于海边的岩石上,两名女子坐立于更靠近岸边的石头上,远望着升于海上的天边月亮。《男子与女子赏月》里面的人物同样是背对人们,遥望远方,诸如此类的画作在弗里德里希的作品里比比皆是。
弗里德里希曾说:“我必须形孤影单,而且我必须知道我是独自一人,以便全面地观察与感受自然;我必须沉溺于我周围的一切,必须同我的云块和岩石融为一体,……因为同大自然交谈我需要这种孤寂。”作为浪漫主义风景大师,弗里德里希画作里的风景主观性很强。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傍晚的风景 1930-5
《雾海里的漫游者》里,漫游者足登高山之顶,向着远方的雾海与更高的山脉。雾海的迷蒙让人觉得远方似乎在梦境之中,可远观却很难走过去。向着远方,就必须背对世界。
支石墓在雪 1807
弗里德里希自己的生命似乎也在诠释着画作。这个在艺术之都德累斯顿生活大半辈子的艺术家生前虽非默默无闻,却也并不得志,德国的文艺界对他的画作反应大多平平。艺术家死后被世人遗忘。在二十世纪初重新被人提起,但人们并未真正懂,而纳粹时期又被纳粹利用。直到1970年代,弗里德里希画作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有着自己的远方的弗里德里希,选择背对着世界。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坚守。
自画像 1880
弗里德里希善于描绘崇高的悲伤。1774年,他出生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德国最北端的一个古老的贸易小镇。小时候,弗里德里希喜欢看小镇建筑的尖峰、尖顶和塔楼越过树梢在夏日的晨曦里隐隐若现的样子。
格赖夫斯瓦尔德附近的草地 1882
弗里德里希的父亲是一名寡言少语、缺少温情的谦逊的工匠。当弗里德里希还只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挚爱的母亲去世了。13岁的时候,他目睹他的弟弟约翰?克里斯多夫掉进结冰的湖里溺死了。
新勃兰登堡 1817
他长大后沉默寡言,思想丰富,害羞腼腆。从很小的时候,他就被训练作画,但是,在经历多年的贫穷困苦之后,他自己独特的作画风格才开始形成。那个时代的人们喜欢阳光、古典的风景画。夏天的意大利是最理想的作画对象。但是弗里德里希偏偏对人们曾经所厌恶和不感兴趣的那部分自然现象感兴趣:寒冷潮湿的早晨;海边冰冷的黑夜;日出之前的暗淡黎明;晚春时节被洪水淹没的田野。
德累斯顿风貌 1832
弗里德里希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开始展示自己的生活观的第一幅大图——震惊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他没有描绘画作中常见的天使,哭泣的圣徒和士兵,反而刻画了一个建在巨大的峭壁之顶的耶稣的十字架,十字架位于葱葱的德国冷杉树之间,陡峭的山体之后,光线刺穿云层射过来。
山中的十字架 1808
弗里德里希后来意识到,自然可以制造出很多种庄严的气氛,而这些气氛同以前阐释基督教的故事时所产生的气氛相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干脆不再直接描绘耶稣,但他保留了同耶稣的生死相关联的悲痛伤感的氛围。他发现,所有的树木、高山、迷雾、参差不齐的礁石、月亮的升起、夜晚静止的水面、空旷的荒野和雾气都可以传达那些基督教神学家曾经在福音书里发现的痛苦、爱、折磨和救赎。他的画作适于这些人:那些不再相信神学却又对伴随信仰而生的严肃情感入迷的人。
孤独的树 1822
《雪中的修道院废墟》 1819年
1818年,44岁的弗里德里希同25岁的克里斯蒂安?卡罗琳?博默结婚了。他们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艾玛和艾格尼丝?阿德尔海德)和一个儿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大体上来说,他们的家庭关系看起来不错。卡罗琳出现在他的很多画作里,但都是孤身一人。他痴迷于画独身的男女,好像他认为只有当我们远离文明的束缚时才能明白什么对我们最重要。他朋友不多,也几乎从来不离开他那简陋的画室。
太阳升起前的女人 1818-20
窗边的女人 1822
人们总是利用工作、酗酒或是性幻想来逃避孤独,弗里德里希则建议把孤独看作一种可以带我们探索内心深处的奥秘的一种状态。他也相信,大自然冷酷的一面可以使人们以自我安慰和弥补赎罪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困难。
《杜塞多夫的波罗的海》
人类可能是残忍的,命运可能是无情的,但是注视着图画中不可避免的相互碰撞的冰块,我们可以超脱自我,抛开那些正在折磨我们心灵的嫉妒、伤害或沮丧,减少那些自我伤害的意识。
岩石礁岸边 1824
在《岩石礁岸边》这幅画里,弗里德里希利用一块引人注目的参差不齐的岩石、一片延伸出来的海岸、明亮的地平线、远处的层层云朵和一片黯淡的天空使我们进入到一种救赎的悲伤的情绪里。
我们或许会想象这样的场景:经历一个无眠之夜后,我们漫步在黎明前荒凉的海岬之上,远离人群,独自一人面对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那些小块的岩石曾经也像它们旁边的大岩石一样引人注目,雄心壮志地迎接风雨,但是漫长的岁月总有一天会把它们也腐蚀掉。靠近海面的天空是无形的空虚的,虚无的如同无杂质的银白色那么纯粹,但是在其上方的云层捕捉到了云层背后的光线,并且用它们自己的方式瞬时随意地把光线释放出来,丝毫不理会我们的关注。
《树上的乌鸦》
这个图片并没有直接描绘出我们日常生活里的种种关系或是压力和苦难。它的作用是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时空的广阔无垠,意识到在更巨大的体系之下我们是渺小的。这幅画阴郁而不悲伤,平静而不绝望。因为经常欣赏弗里德里希的作品,所以在那种思想状态下——说的更虚幻一点,就是在那种灵魂状态之下——我们已经有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未来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强大的、难对付的和不同寻常的困苦。
同许多艺术家一样,弗里德里希并不是特别成功。只有少数严肃的人欣赏并且购买他的画作(当时,其中两个最受欢迎的画家是克斯汀和达尔,他们是弗里德里希的朋友)。弗里德里希死于1840年,那时他六十多岁,几乎快被世界遗忘了。
画室里的弗里德里希 1819
他并不知道,在很久之后的将来,他的作品备受推崇——并不是因为它能取悦我们,而恰恰是因为它能重塑和表达出我们所有人的那部分最悲伤的心境。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