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魏公先庙碑》
《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
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为大中六(852)。此碑崔文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这行,让左避右,均可玩味。
《魏公先庙碑》,是柳公权75岁作品,可谓人书俱老,复归平淡,似不经意,实意像 皆备,其用笔圆转处如王羲之《黄庭经》,其方折处似王献之《十三行》,用笔内敛,与《玄秘塔》、《神策军》的中宫紧凑、四周开张的结字有明显的区别,用笔轻灵,稳中寓奇,其钩法、捺法、笔画的粗细已不采取强烈的夸张对比,完全以意为之,此柳公权书法臻入化境之佐证。
原文的记载是这样的:碑断石散,磨泐不全。意思是说,原碑石已经损坏了,字迹没法还原,早已经没法拓出原貌。所以,我们欣赏到的,也只有残破不全的部分,实属可惜。
《魏公先庙碑》,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十一月立,柳公权书并撰额。碑雍正初年出土于西安,正书,约16行,每行60字。拓本甚稀,据考证,初拓本仅五石,首行“判”字不损,三十三行“右补阙”之“右”字左撇不损。笔者曾有幸在中国书店见过雍正初年拓本,“判”、“右”二特征俱存,为蝴蝶装,明缠枝莲锦面,剪装成十六开,共三十页,行八字,擦拓,墨色古厚,有漆光,尾有故宫博物院朱家缙先生题识。另见以剪裱本,首行“判”字无,“右”字特征尚在,为蠡县庞氏故物,民国时得自察哈尔,惜损伤处皆剪去,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另有翻本字口板滞,笔画变形较大,传为任丘木刻。
此碑清杨守敬《学书逊言》云:“《符磷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碑》皆敛财就范,终归淡雅。”实不尽然,相比较,笔者以为,《符磷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立,结字以“散”胜,飘逸潇洒;《冯宿碑》唐开成二年(公元937年)五月立,结字细长,为柳公权书中骨力最强者。而《魏公先庙碑》,是柳公权78岁作品,可谓人书俱老,复归平淡,似不经意,实意像 皆备,其用笔圆转处如王羲之《黄庭经》,其方折处似王献之《十三行》,用笔内敛,与《玄秘塔》、《神策军》的中宫紧凑、四周开张的结字有明显的区别,用笔轻灵,稳中寓奇,其钩法、捺法、笔画的粗细已不采取强烈的夸张对比,完全以意为之,此柳公权书法臻入画境之佐证。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云:“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字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魏公先庙碑》虽少庙堂之气,而用笔古淡为董氏言中,实识者之言”。
柳公权的书法,尤其是楷书,能于欧、褚、颜等大家之后,敢于取舍,终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一生楷法中,又敢于否定自我,有始有终。今人研究柳公权书法者,多重《玄秘塔》、《神策军》,实对《魏公先庙碑》亦应重视,以便对柳公权的书法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魏公先庙碑》,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十一月立,柳公权书并撰额。碑雍正初年出土于西安,正书,约16行,每行60字。拓本甚稀,据考证,初拓本仅五石,首行“判”字不损,三十三行“右补阙”之“右”字左撇不损。笔者曾有幸在中国书店见过雍正初年拓本,“判”、“右”二特征俱存,为蝴蝶装,明缠枝莲锦面,剪装成十六开,共三十页,行八字,擦拓,墨色古厚,有漆光,尾有故宫博物院朱家缙先生题识。另见以剪裱本,首行“判”字无,“右”字特征尚在,为蠡县庞氏故物,民国时得自察哈尔,惜损伤处皆剪去,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另有翻本字口板滞,笔画变形较大,传为任丘木刻。
此碑清杨守敬《学书逊言》云:“《符磷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碑》皆敛财就范,终归淡雅。”实不尽然,相比较,笔者以为,《符磷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立,结字以“散”胜,飘逸潇洒;《冯宿碑》唐开成二年(公元937年)五月立,结字细长,为柳公权书中骨力最强者。而《魏公先庙碑》,是柳公权78岁作品,可谓人书俱老,复归平淡,似不经意,实意像 皆备,其用笔圆转处如王羲之《黄庭经》,其方折处似王献之《十三行》,用笔内敛,与《玄秘塔》、《神策军》的中宫紧凑、四周开张的结字有明显的区别,用笔轻灵,稳中寓奇,其钩法、捺法、笔画的粗细已不采取强烈的夸张对比,完全以意为之,此柳公权书法臻入画境之佐证。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云:“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字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魏公先庙碑》虽少庙堂之气,而用笔古淡为董氏言中,实识者之言”。
柳公权的书法,尤其是楷书,能于欧、褚、颜等大家之后,敢于取舍,终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一生楷法中,又敢于否定自我,有始有终。今人研究柳公权书法者,多重《玄秘塔》、《神策军》,实对《魏公先庙碑》亦应重视,以便对柳公权的书法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魏公先庙碑》,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十一月立,柳公权书并撰额。碑雍正初年出土于西安,正书,约16行,每行60字。拓本甚稀,据考证,初拓本仅五石,首行“判”字不损,三十三行“右补阙”之“右”字左撇不损。笔者曾有幸在中国书店见过雍正初年拓本,“判”、“右”二特征俱存,为蝴蝶装,明缠枝莲锦面,剪装成十六开,共三十页,行八字,擦拓,墨色古厚,有漆光,尾有故宫博物院朱家缙先生题识。另见以剪裱本,首行“判”字无,“右”字特征尚在,为蠡县庞氏故物,民国时得自察哈尔,惜损伤处皆剪去,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另有翻本字口板滞,笔画变形较大,传为任丘木刻。
此碑清杨守敬《学书逊言》云:“《符磷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碑》皆敛财就范,终归淡雅。”实不尽然,相比较,笔者以为,《符磷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立,结字以“散”胜,飘逸潇洒;《冯宿碑》唐开成二年(公元937年)五月立,结字细长,为柳公权书中骨力最强者。而《魏公先庙碑》,是柳公权78岁作品,可谓人书俱老,复归平淡,似不经意,实意像 皆备,其用笔圆转处如王羲之《黄庭经》,其方折处似王献之《十三行》,用笔内敛,与《玄秘塔》、《神策军》的中宫紧凑、四周开张的结字有明显的区别,用笔轻灵,稳中寓奇,其钩法、捺法、笔画的粗细已不采取强烈的夸张对比,完全以意为之,此柳公权书法臻入画境之佐证。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云:“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字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魏公先庙碑》虽少庙堂之气,而用笔古淡为董氏言中,实识者之言”。
柳公权的书法,尤其是楷书,能于欧、褚、颜等大家之后,敢于取舍,终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一生楷法中,又敢于否定自我,有始有终。今人研究柳公权书法者,多重《玄秘塔》、《神策军》,实对《魏公先庙碑》亦应重视,以便对柳公权的书法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